建起了“興華學校”。
這所學校是段希文自己掏腰包辦起來的。這之前,軍中的孩子們從落地開始就隨大人在炮火中東奔西走,無一日安寧。孤軍在1961年退到泰北,在美斯樂找到了落腳點。人們找了塊荒地,用竹籬笆圈了個院,拿茅草竹子搭一間草屋,就是校舍;再從軍中抽幾個識字的教官,放下槍械拿起教鞭,就是老師;十多個來自軍中和周圍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都擠進一間屋裡,從一個個的漢字開始,觸控中華文明。
半個世紀以來,興華學校從小學發展成了今日的“美斯樂興華中學”。在泰北,有很多帶有“華”字的學校,除了興華,還有華興、新華、建華、復華等,每一個“華”字背後都是一部在異國他鄉為文化血脈存亡續絕的艱難史。
■ 森林裡的學校
自從1961年孤軍第二次撤臺以後,孤軍作為一個整體,似乎為世界所遺忘。直到80年代初,柏楊和香港的曾醒明先後來美斯樂探訪,這所原始森林中的學校才被公諸於世,引起世人關注。
1982年,曾醒明還是香港無線公關部的普通職員。因為早年看過柏楊的《異域》,年輕的曾醒明一直想實地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他聽說一位叫林季平的教授到過泰北,就聯絡上林教授。1982年11月,曾醒明和香港莒光文化服務中心四位義工帶上十幾大袋文具和糧食,自費踏上了尋訪美斯樂之路。
他們到清邁拿著林教授的信和柏楊的書找到陳茂修將軍時,老人很吃驚。泰北之於1980年代的香港來說,是個陌生而遙不可及的所在,他們是港臺地區最早進入美斯樂的志願者。第二天,曾醒明等5位義工帶著陳將軍開出的通行證進入了原始森林。
他們是順著密林中傳出的一陣朗讀聲尋找到興華學校的。密林中的這一幕驚呆了他們:在林地中央,搭著一座簡陋的草棚,裡面一面黑板上寫著漢字,地上坐著一群衣不蔽體的孩子,正跟著老師學習這種傳承千年的文字。
這裡沒有電,水是用竹筒從山上引下的泉水,吃的是野菜粗鹽和辣椒。被震驚的曾醒明傾己所有,把能留下的錢和帶來的書本全部留給了孩子們。回到香港後,曾醒明和義工們又為美斯樂空郵了300本漢字字典。直到今天,字典也是泰北最需要的物資。
93師後人在泰北的窘境在曾醒明們回港後被披露出來,全港震動;在臺灣,20世紀80年代初,柏楊的《金三角·邊區·荒城》再次把孤軍窘況推到世人面前。於是,一項名為“送炭到泰北”的慈善活動在港臺地區風起雲湧,持續至今。臺灣當局透過民間組織“救總”(“中華救助總會”),向美斯樂提供了近20年的物資及辦學資助,直到*上臺推行“去中國化”才一度停頓。
瞭解到美斯樂的教育情況後,臺灣方面“僑委會”為美斯樂的孩子開啟一扇求學之門:興華中學每年可保送40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到臺灣升大學。
然而好景不長,泰國政府於1985年開始在這個多民族國家推行“泰化政策”,在泰國各地實行國民義務教育。華文學校被勒令關閉,一禁就是八年。
密林深處 絃歌未絕(2)
■ 八年轉戰
關閉華文學校,對已有一千多名學生的興華中學(當時已由小學發展成中學)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校園被泰國政府沒收,改為國民學校(即泰文學校),繼續說中文教漢字者,當罪犯法辦。
此時興華中學名氣已盛,學生不僅有孤軍後人,還有曼谷、清邁、清萊甚至從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遠道而來的華人後代。學校關閉之後,學生們只好回家,只剩下十多個美斯樂的孩子和十幾位華文老師。
漢語教學變成“地下活動”。早上五點到七點,孩子們就爬起來到臨時性的棚子裡學漢語,白天進泰文學校上學。晚上七點以後再偷偷地跑去上漢語課。為了避免被發現,他們的教室都需臨時指定,不停變換地點。
儘管這樣,還是常被上山突擊檢查的政府軍隊抓到,興華學校楊春達校長被抓進去好幾次。由於興華學校意志堅強“屢教不改”,後來軍隊即便經常發現師生在課餘集中起來教漢語,但只要把書藏起來,軍人們也就走走過場不再故意為難華人。
這種風聲鶴唳四處轉戰學中文的日子,一直到了1993年才有所改變。
然而,興華中學早在八年前被收歸為泰文學校,這所華文學校已經“名存實亡”。師生們只能租用已歸國民學校所有的原校校園,開辦華文夜校,在晚上上課。“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