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拉利昂人均壽命甚至不足40歲。

這樣的現象在獅子山體現的最為典型:醫療人員的不足讓獅子山的嬰幼兒死亡率在2003年高達,婦女生產死亡率則是2%,但是,在美國芝加哥醫院裡,來自獅子山的醫生卻比獅子山整個國家的醫生還多。

一個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教授就對此極為憤憤不平:“這種公然從不太發達的國家掠奪人才資源的做法讓人無法接受……如果不採取政治行動,這些高階人才就會不斷地向富國流動,只有一小部份發展中國家能夠成為這一體制的外圍受益者,其餘的則會被邊緣化,它們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尤其是衛生和教育則會繼續惡化。”

但是,至今為止,在全球人才戰爭當中,激烈的爭奪戰並不時常發生。對人才流失極為重視甚至不惜“誇大其辭”的國家,往往是那些因為重視人才而獲得大量人才流入的贏家。例如美國、英國吸納了全世界最讀的頂尖人才,如今僅僅只有其中一部分人才返回祖國,或者流入的人才量開始減少,媒體、企業主、學界就開始憂心仲仲,以為“國將不國”。

而那些人才戰爭的長期輸家——那些因為人才缺乏而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卻彷彿是人才過剩的人才大國,對此毫不在意,見怪不怪,不以為然。許多國家對尖端技術保密,卻任由能創新這些技術的人才流失;能夠為海外知識專利付出高額費用,卻不願為引進那些能創造這些知識專利的人才付出報酬。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是發展中國家而非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據聯合國有關統計,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約30個國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計劃,但其中17個都是發達國家。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導言(4)

這是最為糟糕的局面:處於劣勢的國家,不採取積極、主動、靈活的戰略,反而自願捱打,不進攻、不迎戰、不反擊、甚至不防守。政府任由短視的“明政策”與*的“潛規則”控制國家,外國人才進入遭到拒絕,本土人才遭受排擠而離開,並且振振有詞:本土人才的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愛國,海外人才沒有得到引進與使用是因為他們不適合國情……。

在這場不見硝煙的世界大戰中,中國和印度並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國家,但絕對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改革開放後移居海外的新華僑華人已經超過600萬,2000年以來每年都有大約40萬人離開中國,大部分是透過技術、投資移民以及留學等渠道流失的人才 。中國國家主席*2006年在中國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但是,我國官方研究機構卻不得不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於首位 。

截至2008年,中國已經派出接近140萬留學生,居世界之最,而歸國留學人員卻只有39萬,滯留在海外的留學生已經超過百萬,無論數量還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見。需要指出的是:學歷越高,專業全球越緊缺,迴歸的比例就越小。在1990 至1999 年,大約47%外國出生的博士會選擇留在美國,最重要的科學和工程領域的中國博士生滯留率卻高達87%,不但遠高於中國臺灣(57%)和韓國(39%),也超過同樣以人才流失嚴重著名的印度(82%) 。

清華和北大是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但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 。從2006年開始,清華和北大已是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2007年,被美國高校研究生院錄取的中國留學生人數也居世界各國留學生之首。由於留學生大多學成不歸,因此,中國逐漸成為了美國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應國。美國《科學》雜誌就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如果人才培養演變成“為他人作嫁衣”,“人才強國”的大國戰略從何談起?並且關鍵的是,中國在人才戰爭中處於“只出不進”的狀態,改革開放三十年,數以百萬的人才流失海外,卻沒有多少外國頂尖人才歸化中國。人才戰爭這樣嚴峻的局面,正是遮浮在中國崛起與復興上空的最大陰雲。

儘管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工程院院士的51%,國家重點專案學科帶頭人的72%,*直屬高校校長的78%,博士生導師的63%,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主任的72%,都有過留學經歷和海外背景。但是,如果四分之一不是留學生迴歸比例,而是滯留海外的比例,中國將獲得多大的人才效益?截至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