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心經營起來的這些關係,還會使一個人的名聲一敗塗地,付諸東流。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在這個媒體政治的時代,政治家主要透過電視的狂轟濫炸宣揚自己的政績,個人之間的關係紐帶和忠誠所起的作用已越來越小了。他們會振振有辭地聲稱,在這樣一個時代,至關重要的是個人魅力,是個人有效地在電視螢幕上塑造一個富於感染力的形象的能力。然而,最新的歷史跟他們的觀點恰恰相反。 在美國最新的歷史中,最具魅力的兩個政治人物或許要數德克薩斯州的約翰·B·康納利和紐約州的約翰·V·林德賽了。他們兩個人都有著一流的敏捷頭腦,在媒體上更是有爐火純青的表現技巧。康納利與林登·約翰遜一樣,也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德克薩斯人;渾身散發著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息,但是,他卻與林登·約翰遜不同,媒體顧問夢寐以求的一切都集中在他身上了:他的英俊瀟灑、風度翩翩,恰與約翰遜的醜陋滑稽、笨拙粗魯形成鮮明反差。約翰·林德賽曾任紐約市市長,是繼傑克·肯尼迪之後在電視鏡頭上最璀璨奪目的公眾人物;同時,由於在娛樂業方面的傑出天賦,他甚至代替約翰尼·卡森在《今夜演播》中擔任客串主持。 1963年,當時正任州長的康納利聲譽鵲起,一舉成為全美矚目的人物,因為在那一年,李·哈維·奧斯瓦爾德行刺約翰·F·肯尼迪總統,康納利也被奧斯瓦爾德射出的連發子彈擊中。9年後,他再度紅極一時,因為他領導了“支援尼克松的民主黨黨員”。但是,當這位高大英俊、一臉總統相的康納利1980年轉變陣營,跑到共和黨那邊謀求總統候選人提名時,卻竹籃打水、一敗塗地。他耗費了1200萬美元的巨資,最終的結果只是把阿肯色州的艾達·米爾斯推選為代表他參加共和黨全國會議的全權代表。康納利一敗塗地的主要原因是他作為一個政治變節者的惡劣形象,這一形象比起與水門事件醜聞有牽連對他的打擊更大。 當作為共和黨人的林德賽謀求成為民主黨的候選人時,康納利現象再度發生了,只不過這次是掉了個個兒。林德賽改變陣營,至少還有一個理由。1969年,他所在的共和黨拒絕再次提名他角逐連任。為了獲得連任,他不得不在自由黨和他自己創立的“城市黨”的旗幟之下競選。 1972年,當林德賽宣佈他將參與角逐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時,一時間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之所以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就是因為他的政治“身份”。正如紐約州民主黨分部主席所說的那樣,“我們正在千方百計地給他塑造一個可信的民主黨人的新形象。”但是,這一努力並未成功。在舉足輕重的佛羅里達州預選中,林德賽憑藉他與紐約州的關係本來並不難得手,但卻因為轉變陣營而備受嘲笑。他當時的競爭對手、參議員亨利·傑克遜尖酸地說:“這是一個前腳剛踏進教會,後腳就要求成為教堂執事委員會成員的貪婪之徒。”在佛羅里達的預選中林德賽排在第五位。而在下一輪即威斯康星的預選中,這位媒體明星則屈居第六位。 應該說,無論是康納利還是林德賽,他們的背叛都是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但是,選民是不管這一點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兩大政黨之間的分歧和不同越是縮小,選民對所謂的政黨忠誠也就越是看重。人們或許對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在執政觀念上的細微差別知之甚少,或許自身也頻繁地變換立場,在兩大政黨之間遊移不定,但是,當他們的眼前出現一個機會主義者的時候,他們還是能分辨出來。作為一個“支援尼克松的民主黨人”,康納利曾經展現出一種政治明星的品質。作為共和黨旗下一個遮遮掩掩的自由派分子,林德賽在政治上具有性感的魅力。他那時就像一個穿著緊繃繃的比基尼的妙齡女郎。由於他結束了自己的政治挑逗,他便暴露了自己十足的自由派民主黨人原形。&nbsp&nbsp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與帶你來的人共舞”(4)

康納利和林德賽是兩個突出的例子,他們證實了這一法則:忠誠是政治生活的金科玉律。一個默默無名的公民每天都可以改變自己的黨派,並且可能沒有任何人會注意到他們;但是,這絕對不適用於作為公眾人物的政治家…他們是靠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前進的人。一個擔任著政治職務的人如果要變換黨派,惟一名譽的、可接受的方式,就是先辭去自己正在擔任的職務。1983年,德克薩斯州的眾議員菲爾·格拉姆,就是這樣做的。他先辭去了他在國會的席位,因為他是以民主黨人的身份獲得那個席位的,然後又在一次特別的選舉中以共和黨人的身份角逐這個職位。非常富有戲劇性的是,他居然在第二年進行的競選中成功地再次當選為參議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