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親王:我才從威尼斯宮回來。義大利領袖以非常友好的態度對待整個事情。他向你問候??許士尼格告訴了他訊息??
墨索里尼說奧地利對他是無關緊要的。
希特勒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大喜過望。
希特勒:那麼,請告訴墨索里尼,為了這件事,我將永遠不會忘記他!
親王:好的,閣下。
希特勒:永遠不會,永遠不會,永遠不會,不論發生什麼情況!我願意跟他訂一個完全不同的協議。
親王:好的,閣下。我也曾把這點告訴過他。
希特勒:一俟奧地利事件解決,我願意跟他一起共患難,同命運——不論發生任何情況!
親王:好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聽著!我願意訂任何協議。我已不再害怕萬一我們發生衝突軍事上會存在的可怕處境了,你可以告訴他,我的確是從心底裡感謝他,我將永遠不會,永遠不會忘記這點。
親王:好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我為了這件事將永遠不會忘記他,不論發生什麼情況。如果他萬一需要什麼幫助或者處於什麼危險中的話,他可以確信,不論發生什麼情況,即使整個世界聯合起來對付他,我也將堅決和他在一起。
親王:好的,我的元首。
那麼,大不列顛、法國和國際聯盟在這個危急關頭又採取什麼立場來制止德國對一個和平的鄰邦的侵略呢?什麼都沒有。當時法國又處在沒有政府的狀態中。3 月10日星期四,夏當總理和他的內閣辭職了。在戈林用電話把他的最後通牒告訴維也納的決定性日子,即3 月11日星期五,巴黎整天都沒有人能採取什麼行動。直到13日德奧合併已經宣佈後,才有了一個由萊翁·勃魯姆組成的法國政府。
英國呢?在2 月20日,就是許士尼格在伯希特斯加登屈服後的一個星期,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辭職了,主要是因為他反對張伯倫首相對墨索里尼的進一步姑息。
接替他的是哈利法克斯勳爵。柏林對這種更動表示歡迎。
張伯倫在伯希特斯加登最後通牒後向下院發表的演說,也受到柏林的歡迎。
駐倫敦的德國大使館在3 月4 日用電報把這篇演說詳盡地報告給柏林。據這份報告引張伯倫的話說,“' 在伯希特斯加登' 所發生的,只不過是兩位政治家商定了改善他們兩國之間關係的某些措施??看來很難認為,只是因為兩位政治家商定了兩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的某些內部變動——為兩國的關係著想,是值得想望的變動——就可以說,一個國家已為另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放棄了它的獨立。相反的,在聯邦總理2 月24日發表的演說中,沒有東西可以使人認為聯邦總理[許士尼格]本人相信他的國家放棄了獨立”。
據我本人當時獲悉,維也納的英國公使館曾把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給許士尼格的最後通牒的詳細內容告訴張伯倫,所以,3 月2 日向下院發表的這篇演說是令人驚奇的。* 但是它使希特勒感到高興。希特勒知道,他可以進軍奧地利而不致和英國發生什麼糾葛。3 月9 日,新任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到倫敦來結束他在大使館的事務,在此以前他是駐英大使。他同張伯倫、哈利法克斯、國王和坎特伯雷大主教都進行了長談。他向柏林報告說,他對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的印象部“很好”。
在和哈利法克斯勳爵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後,裡賓特洛甫在3 月10日直接向希特勒報告,“如果奧地利問題不能和平解決”,英國會採取什麼行動。根據他在倫敦的會談,他基本上相信“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什麼行動”
3 月11日星期五,裡賓特洛甫正在唐寧街跟首相和他的同事們共進午餐,突然一個外交部的信使闖進來,交給張伯倫一批關於來自維也納的驚人訊息的緊急電報。
僅僅在幾分鐘以前,張伯[345 ]倫還要求裡賓特洛甫把“他所希望的解決德英關係的真誠願望和堅定決心”告訴元首。現在,接到了這個奧地利來的、令人不快的訊息後,這些政治家就到首相書房裡去,張伯倫在那裡向感到不自在的德國外交部長唸了維也納英國公使館發來的關於希特勒最後通牒的兩份電報。裡賓特洛甫向希特勒報告說,“這次討論是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的,一向平靜的哈利法克斯勳爵比張伯倫還要激動,後者至少在外表上還顯得平靜和沉著”。裡賓特洛甫對“這些報告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這似乎使他的英國主人們平靜了下來,因為,他報告說,“我們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