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怪小弟我罷。”
金之俊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處此亂世,能怪誰呢,要怪只能怪命。”
陸之祺於是抒了一口氣說:“這就是了。再說,古往今來,有興就有廢,我大順皇帝上應圖讖,下順民心——”
陸之祺在京時,與他一樣,也是開口便是忠孝節烈,不想今日卻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金之俊聽著十分陌生,尤其是他用“我大順皇上”稱李自成,金之俊立刻想到昨晚的放火與今天的殺人,不覺反感,忙連連搖頭,並打斷陸之祺的話說:
“志遠兄,請你不要說這些吧,蒙貴軍不殺,我已很知足了,如再格外施恩,讓小弟回京與家人見上一面,然後退歸林下,小弟一定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為老兄祈福。”
陸之祺正興致勃勃地欲下說詞,不想被金之俊打斷了,心裡便有幾分不樂,眼下聽金之俊所說,不由面露難色,說:“眼下京城雖未攻下,但已被我軍圍得鐵桶似的,飛鳥難過,若崇禎帝一心死守,兩軍勢必大動殺伐,處此形勢之下,我兄欲見家人,不是強人所難麼?”
金之俊一想,這倒也是,於是嘆口氣說:“京城才有多少兵,早晚是守不住的,兄既被重用,何不向你們的皇上進言,多做好事少殺人?”
陸之祺一聽,不由笑道:“豈凡兄,這是不用你來囑託的,我大順皇上自起義以來,便立志替天行道,所過之處,不但秋毫無犯,且愛民如子,其德政,可是有口皆碑呢。”
第103節:4 北京在望(1)
說著,便大談闖王這一路來,大行仁義的善舉,什麼憐貧惜寡,放賑救災,就如活菩薩轉世,這中間,自然是少不了要說到那首著名的民謠,即“闖王來了不納糧。”
金之俊只覺好笑,冷丁地便短他道:“不納糧,貴軍吃什麼?”
陸之祺一怔,忙改口說:“是三年不納糧。”
金之俊說:“三年之後呢?”
陸之祺說:“三年之後,江山穩固了,完糧納稅,可以商量。”
金之俊聽了,不由露出一個含意雋永的微笑。陸之祺將他這態度看在眼中,便告誡道:
“豈凡兄,眼下我軍將士,對明朝的官員、勳戚是恨之入骨了,早在長安時,大家便有定議,攻下北京後,一定不能饒恕這班貪官汙吏,有一個要殺一個,昨天皇上叢集臣會議,大家又重申此議,總哨劉爺更是摩拳擦掌,表示進京後要大幹一番,剛才為了救你,小弟已在權將軍劉芳亮面前,將你好好地誇讚了一遍,說你並未外放過,在朝為官,清正廉明,又有經濟之才,劉將軍對什麼‘經濟之才’聽不進,但聽說你‘清正廉明’,加上又是我的同年兼同鄉,他才點頭,不過,此事尚未稟過上頭,故我兄仍是前途未卜。所以小弟勸你還是收斂一些的好,俗話說,人到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我兄不是還在惦記著一家老小嗎?”
金之俊聽他這麼一說,不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難得你如此周全,只是你費了這麼多力,才將這條賤命救下,又有什麼用處?弟這些年讀聖賢之書,所學何事?這叫弟怎麼向江東父老交代?”
陸之祺已從杜之秩、唐通等人口中,知道了金之俊出任昌平巡撫的經過,對金之俊很是同情,想說服他為大順朝出力,眼下見他開口便提聖賢,很是反感,不等他說完,便連連搖手說:
“豈凡兄,你若這樣想,就是走彎路了。古往今來,聖賢關於興亡的道理說得很多,我兄想必熟知,所謂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眼下朱明自萬曆以來,當皇帝的只知搜刮百姓,卻從無半點體恤小民之心;崇禎即位後,開始雖用了一些手段,但隨後就仍重用宦官,對臣下刻薄寡恩,一點也不行自責,幾個有作為的臣子,像袁崇煥、盧象升、楊昌嗣輩,不是慘死在西市,就是被他逼死在戰場。宰相換了一個又一個,宦官提升一批又一批,黃道周、劉宗周等直臣鋃鐺下獄,王德化、曹化淳等佞幸左右弄權,就拿仁兄的遭遇來說,若不是杜之秩這種小人,能有今日嗎?眼下連三歲小孩也知道,朱明氣數盡了,崇禎已是回天乏術了。我大順皇上‘受而治之,’這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的大好事,我兄是有抱負的人,應該識天命、知變通,又何必死下一條心,去為崇禎殉葬,這值得嗎?”
金之俊閉目端坐,既不反駁,也不點頭,由著陸之祺侃侃而談,就像是一尊木菩薩。
4 北京在望
李自成作夢也沒有想到,明朝擺在山西的幾隻攔路虎——陽和、大同、宣府、居庸關的近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