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的情況下,他註定會死,可是他仍然選擇戰鬥到死。你可以說這是愚蠢的,他應該在嘗試在海崖下找一個立足點失敗後就自己了斷生命自沉船底,這樣也免受後來的痛苦。但是在你的內心深處,難道你就不曾對他的勇敢、他的堅持、他的不屈不撓報以敬意?他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口氣,只要他尚有意識,不管是船著火還是寒冷或是狂風暴雨都不可能讓他畏懼和屈服,他是絕不會喪失他的大丈夫氣概的!”
高加索人有一句很好的諺語:“英雄總會比別人能多忍受一會兒。”而這多忍受的一會兒就是半途而廢者和盡到全力的英雄的區別。只有當心髒完全停止搏動,人才算是死了,同樣,只有當志氣全然喪失,才算是失敗了。“多忍受的一會兒”通常就是事情出現轉機的時候,就是敵人放鬆警惕、放棄戰鬥撤退的時候。
。 想看書來
第6課 慾望(1)
慾望是什麼?看看韋伯斯特詞典怎麼解釋的:“對美好事物的正常渴望,希望獲得或欣賞某物的願望。”慾望的貶義是:“過強或病態的渴望、貪慾、奢望。”
“慾望”一詞常被濫用。人們通常將其用於貶義,而忽視了其本意。很多人用這一詞表達對某物不該有的渴望或貪念,而不是用於形容人對某物合理的熱望。熱望與慾望同義。用“慾望”表達“值得稱讚的雄心抱負”與慾望的本意不相違背。想要忽視慾望是行動自然而普遍的動力的事實是不合理的,不論人的行動正確與否。沒有慾望,行動時就沒有強烈的意志參與,任何行動都不會產生理想效果。人類的最高理想和目標也只有當慾望的火苗點燃了意志的發動機後才能實現。
有些神智學教人“掃清慾望”,並警告人們注意慾望極其險惡的一面,甚至達到要求人們變得無慾的地步,認為人應該沒有慾望,即使有慾望也不能說是慾望。這些都是胡說八道,因為如果一個人“希望”、“想要”、“傾向於”或“覺得最好是”或“樂意”消除慾望,無論如何都不過是借“無慾”之名錶達了他的慾望,只不過是換了個詞表達“慾望”的意思,但無論用以上哪個詞,表達的都是慾望的意思。“無慾”與“消除慾望的慾望”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說法,如同拎著鞋帶把自己提起來一樣荒唐愚蠢。其實掃除慾望的真正的含義是,神智學者應該掃除人本質中的低階慾望,清除對事物的依戀。說到這兒,我們可以說,所有的神智學者都知道,即使是再好的事物也不能夠控制住人的心,任何事物也不能好到讓人過度迷戀,因為這樣的話就成了事物控制人,而不是人控制事物。這就是“掃除慾望”的含義,我們應當避免對事物的迷戀和依賴,在這點上,神智學是正確的。慾望是令人恐怖的控制者,像大火一樣,它會燒掉心靈的一切支援物,只剩下燒盡的灰燼。但是正像大火一樣,慾望也是能為人所用的,只要能控制好,它就能幫助我們啟動意志和行動的發動機,實現我們的目標。沒有適當的慾望,世界就會死靜死靜,一切完全處於靜止中。因此,不要像怕著火而拒絕用火一樣拒絕任何慾望,也不要對慾望不加控制地玩火自焚。
慾望是推動世界運轉的動力,只是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大承認。看看你周圍的世界,你就能看到慾望對人類每一所作所為的影響,無論這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正如一個作家說過:“我們的每一行動,不論是好是壞都是在慾望的驅使下完成的。仁愛是為免我們見人受難而自己內心憂傷或心生憐憫或是為了得到世人的尊敬,或為了得到善報。人之所以從善是因為他有意為善,因為從善能使他得到滿足,而人之所以作惡也正是出於同種動機。人之所以能夠忠於職守是因為他想這樣,因為這樣比翫忽職守更讓他得到滿足感。同樣人們之所以有宗教信仰,是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慾望,因為他從宗教中獲得的滿足感比追求名利帶來的滿足感更多。善惡都因個人慾望不同,因此可以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慾望的驅使下做的。人永遠也不可能變成無慾,做事無目標。生物或非生物、動物或植物、人類世界或自然的發展都一樣,慾望產生的力量是其發展的動力,所以說,慾望是一切行動的驅動力,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 。。
第6課 慾望(2)
乍一看前面所說的,似乎把人純粹當成了一部只會聽從於內心慾望,任由意識中一時的慾望控制著的機器。事實上遠非如此。慾望要分大小強烈與否,人並不是一有什麼慾望就付諸行動,而是在最強烈的慾望或是幾種最強烈慾望的共同驅使下行動的。這些最強烈的慾望就構成了人的性格或本性,這也是“自我”要控制的區域。只要人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