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在鄧尼茨的命令中,要求指揮官們更多的依賴觸發引信魚雷。儘管魚雷研究部門的報告中提出在接近北極地區的挪威以北水域使用魚雷不會影響到磁性引信的工作,但裝備磁性引信的魚雷往往還是過早引爆。鄧尼茨強烈要求徹底查出原因。在同海軍最高統帥部以及魚雷研究部的代表進行緊急討論後,鄧尼茨認定來自海灣的地磁干擾確實影響了裝備磁性引信魚雷的工作。同時還發現,裝備觸發引信的G7e魚雷的重大問題在於其定深裝置設計失誤,這就使得魚雷的實際航行深度處於設定深度以下6英尺,從而自目標下方經過而無法命中目標。一個折中方案是:使用G7a魚雷,除非是在接近海灣的水域,那裡強烈的地磁引力會使魚雷過早引爆。4月中旬,一個徹底調查事件原因的委員會得以成立。委員會在7月底提交了詳細報告,其中具陳魚雷研究部門之過。調查發現,魚雷研究部門在未經必要的實驗的情況下,便向潛艇部隊提供了新型的4葉槳磁性引信魚雷。於是,魚雷實驗協會的負責人被送上軍事法庭並被判監禁。儘管認定了魚雷研究部門的疏忽是原因之一,但事情還未完結。1942年1月30日,在大西洋中部的U…49號的艇員針對所使用的魚雷做了一次艇上實驗,實驗中發現魚雷的平衡艙壓力過高。在接到U…49號的報告以後,魚雷研究部調查員通知所有繫留在港的潛艇都做全面檢查,結果發現半數以上的潛艇存在類似問題,魚雷航行深度超過定深之謎至此終於被查出原因。但是,艙內的高壓到底來自何處?根據鄧尼茨論文集中的資料,魚雷平衡艙中超出計量值(通常為大氣壓)的壓力是“(潛艇)緊急下潛時頻繁地釋放壓縮空氣”所致。經過長時間潛航,大量過剩的氣壓於是被積聚起來。這些過剩的氣壓本不該自然產生,然而多數平衡艙並非嚴格密封而是存在洩露,這一結果也加劇了挪威海灣對魚雷的地磁影響,從而足以解釋德軍潛艇在Hartmuth戰役中招致重大失敗的原因。在那次戰役中,多數潛艇每天都有20個小時以上處於潛航狀態。根據後來的計算,在挪威作戰行動中有30%到35%的魚雷攻擊失敗。1942年12月,大戰正激烈進行,一種新型的、經過改進的磁性引信終於被德軍研製出來,這種引信也可觸發引爆,並且極其有效。鄧尼茨寫到,“自從一戰以來,德國海軍的魚雷效力從未得到大的改善。的確,一戰以後的海軍教義中強調單發魚雷的威力必須足以使敵戰列艦喪失戰鬥力,但實際上大量的金錢被用在研究重型火炮而不是魚雷的改進工作上。這使得直到二戰爆發,海軍真正需要的魚雷還只停留在傲慢的魚雷研究部和魚雷實驗部的想象之中,而他們分別壟斷了魚雷的研製和實驗工作。如果他們各自的產業存在更大競爭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得到更為先進的魚雷”。晚些時候,在對1942年1月至6月的魚雷攻擊效能做分析以後,資料表明只有40%的船隻在被單發魚雷命中後沉沒,其餘則需2發或更多,甚至被數發魚雷命中仍能逃脫。考慮到實際上已經有將近200萬噸的各類艦船被擊沉(三分之一是油船),很容易想象得到如果德軍潛艇裝備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武器,戰績又會是多少。在新型磁性引信魚雷誕生的同時,德國海軍又進行了另兩項改進工作,其改程序度不但超過德軍以往所用魚雷,甚至超過盟軍方面在反潛措施上的進步。其一是在潛艇裝備的魚雷武器上,在航行了一段距離後,魚雷可做曲線航跡運動。這一點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在攻擊護航船隊時,魚雷的轉向功能可以在丟失先前目標之後大大增加命中其他目標的可能性。第二項改進於1942年9月交付海軍,這便是可根據敵艦螺旋槳噪聲尋的的聲響魚雷。這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武器,因為無論目標與潛艇側舷的夾角有多小,該魚雷均可由任意角度發射。這也意味著德軍潛艇終於得到了一種可信賴的對抗敵驅逐艦的武器,使得在其後與敵驅逐艦激烈對抗的戰鬥中創下了大量的成功戰績。魚雷危機終於告一段落,但到此時已經太晚了。1942年7月,盟軍的造船能力首次超越了德軍潛艇的損失數量,德國潛艇部隊自此從未再佔上風。 txt小說上傳分享

作者本人對一些問題的說明

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我在小說中引入了線導魚雷,似乎打破了平衡。其實這小說本來就是要打破平衡的。而且我引進德國的技術其實有相當多的是德國在二戰後期研製出來的技術。還有些技術是我根據當時德國的科技生產情況認為德國有可能掌握的技術。畢竟很多時候技術象層紙,捅破他你才明白裡面的東西很簡單。主角就是起到這個作用。另外有人問我爆炸成形彈藥技術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