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拂去歷史的塵沙,近百年前的那一幕是如此壯懷激烈。

先來看刺載灃的背景。在孫中山和同盟會的組織領導下,到1908年冬,反清革命者已發動了八次起義,分別是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義,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欽州防城起義,1907年12月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廣東欽州、廉州起義,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

新時代的潮水,一浪一浪衝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垂死的清朝改善不了民生,抵制不了外侮,但其遍佈全國的官兵,在鎮壓人民的反抗上還是有迴光返照之力。這八次起義,全部失敗,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

清朝能否推得翻?連續八次失敗,海內外民眾都在灰心、懷疑,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同盟會的領袖們陷在極其不利的輿論處境中。

當時二十五歲的汪精衛,就是同盟會的重要首領,已任同盟會最早的三部(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之一的評議部部長三年。

這個不利的輿論就是,在革命連遭重創、士氣極為低落之時,反對革命的維新派不失時機地出來冷嘲熱諷。最有影響力和殺傷力的,是極具社會威望的梁啟超的文章。

梁啟超反對暴力革命。看到革命黨人屢敗屢戰,又屢戰屢敗,他在《新民叢報》上撰文批評革命黨領袖們:“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

一句“遠距離革命家”,頓時成為同盟會領袖們的“符號”:以革命大話為號召,煽動人家子弟去送死,你們這些頭頭還是好端端地在國外活著,那麼多次起義,你們自己怎麼不上戰場?奇……書∧網死了那麼多人,你們怎麼一點事沒有?這個指責,真是要命。

隨著梁啟超的發難,一時在海外華人中掀起了批評革命黨領袖的風潮。

屋漏偏遇連陰雨,就在同盟會處境艱難之際。內部又鬧起了大矛盾——有人指斥孫中山貪汙!

孫中山是革命陣營的最高領導人,他的熱情,他的才幹,他的思想,他的品德,在海內外具有極大號召力,同盟會的革命經費,基本就靠他的威望在華僑華人中募捐籌集。這個革命派第一人何以被潑上這樣一盆汙水?

這回發難者是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章炳麟。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強烈要求,驅逐在日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離開時,日本友人公開贈送孫中山的贈款就有兩萬多日元(當時普通日本工薪階層的月薪不過二三十日元),而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元經費,其餘自己全部帶走。

《民報》經費歷來困難,飽嘗沒錢之苦的章主編髮飆了,他說那些錢是送給革命黨的,不是送給你孫某人的,你這樣公款私用,損害了同盟會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友人看不起——這個主編,我不幹了,拜拜!這樣,章炳麟的浙江派公開反對孫中山,宣佈脫離同盟會,恢復他們以前的“光復會”。

因為孫中山確實沒有公開過經費收支情況,關於錢的事是最敏感的,這下陷入了被動,謠傳蜂起。同盟會內部掀起了“倒孫狂潮”,以至出現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黨人之命”的尷尬聲音。

在“遠距離革命家”的批評和“倒孫狂潮”的雙重打擊下,同盟會的道義優勢急劇滑坡,對革命灰心和懷疑的人大量出現,一時間革命陷入失敗的邊緣。

怎樣度過這場危機?孫中山的事好辦,他目瞪口呆聽到對自己的指責後,立即寫下長長一份材料,將經費收入和支出詳細一筆筆列出,椎心泣血地說,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沒有花公家一分錢。他沒有說的是,相反,他的哥哥孫眉還為革命捐款一次又一次,在夏威夷經營農場的利潤幾乎全被這個弟弟象擠奶一樣擠走了。

那麼,怎樣以實際行動回擊“遠距離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輿論形勢呢?汪精衛在憂心如焚中一邊無條件支援孫中山,一邊想出辦法:他要去北京刺殺清廷高官,讓社會看看,革命領袖可不是貪生怕死之徒,讓懷疑人士重振信心。

刺殺誰呢?汪精衛決心幹一票大的,這樣才有巨大影響。當時的皇帝是三歲的宣統,他就把目標鎖定在溥儀他爸爸這一輩的幾個巨頭身上。

同盟會評議部長汪精衛決定親身去搞刺殺,就是出於這樣的危急環境。

一位領導骨幹去當刺客,黨人都覺得不合算,汪精衛的朋友胡漢民等人更是反對得厲害,孫中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