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知而不治,則小人狎玩,愈肆奸邪,正人危疑,被其離間,天下之事無可復為,必至亂亡而後已。且邪、正必不兩立。今滿朝文武、公卿科道,皆欲急去數人,而使之尚在左右,非但朝臣盡懷疑懼,而此數人亦恐不能自安。上下相疑,內外不協,禍亂之機,皆自此始。”說的既對且好,但凡有點責任心的人都會被感動、說服。但正德就有魄力批示:李東陽得留任,劉健,謝遷等閣臣退休。李再次上疏乞退,聖旨下:“自陳休政,臣下職也。黜陟人才,朝廷公論,卿勿再辭。”

李送他們時,涕淚漣漣,劉正色道:“何以泣為?使當日力爭,與我輩同去矣。”李默然難言。因為李在倒“八黨”活動中,態度不那麼激進。所以劉瑾在前朝老臣中,單留下了他。一個不留也有點“不象”。李在日後的歲月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彌縫”的作用。

正德即位不到一年,前朝舊臣除了李東陽幾乎都被罷免了。

3.文官罹難

極富有主人翁責任感的文官集團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他們交章請留劉、謝。上次謀誅八黨時,是北京的言官首先發難,御史趙佑,朱廷聲,陳琳等先乘災異求言之機,上疏:乞置劉瑾等於法,汰革額外冗員。遵遺命,信老成,重無大小,必諮大臣,臺諫,不為近習所搖,則災變自弭。後因帝大婚,因宛平九月李花盛開而上言:“此陰擅陽權,非偶然也。”直到十月,眾文官交章極論,章下閣議,差點將八黨就地處決。但劉瑾等打下北京這股勢頭,這次請留閣臣的聲勢則由南京的言官來扛大旗。

南京六科給事中幾乎都站了出來,戴銑,李光翰,徐蕃,牧相,任惠,徐暹等連章奏留劉謝。南京十三道御史薄彥徽,陸昆,蔣欽等15人,剛連名上疏請屏八黨,委任大臣,務學親政,以還至治。等奏章到京,朝事已變。他們又“覆上公疏”請留健、遷。劉瑾對這些反對黨一律“廷杖除名”,就是逮到北京或南京的帝闕下,脫下褲子,打30軍棍,然後開除公職,斥為百姓。有個別知縣或上疏乞救,或抗議均被“廷杖除名”。

在這場挽留輔臣的風潮中,最頑強最悲壯的是南京御史蔣欽。他被杖廢為民以後,第三天,一個人再上奏章,有點《三國演義》“段子”味:“劉瑾,小豎耳。陛下親以腹心,倚以耳目,待以股肱,”是在用賊壞天下事,亂祖宗法,“一賊弄權,萬民失望,愁嘆之聲動天徹地”。他揭發劉瑾遍索天下三司官賄,人千金,有的五千金,不給則貶斥,給了則提撥。“通國皆寒心”。他問“陛下尚何以自立?”他真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國家:“幸聽臣言,急誅瑾以謝天下,然後殺臣以謝瑾。”這比後來沈練劾魏忠賢之“漢賊不兩立”更透過一層。正德如能讀到這份奏章,根據陽明的心學原理,也應該受感動。他明知道“今日之國家乃祖宗之國家”,並不是天下人的天下,他還是這麼義無反顧,要求用自己的死來謝“謝了天下的劉瑾”。

結果是,“疏入,再杖三十,繫獄。”連平民百姓也當不成了。他入獄三天後,又上奏疏,他問皇帝“瑾忠乎?臣忠乎?”“臣骨肉都銷,涕泗交作,七十二歲老父,不顧養矣。”他要用自己的死喚醒皇帝的“誅賊之明”。“疏入,復杖三十。”累計九十棍,要不是憋著一忠君之氣,早也頂不住了。他終於只實現了“不願與此賊並生”的志向,杖後三日,卒於獄,年僅49歲。

相比之下,我們的傳主就“遜色”也“通敏”多了。他可沒有蔣欽這股子愚忠勁頭,他自然也不像閹然以媚閹的那些無骨去勢的官僚,屈身事賊以求榮顯。他的個性也使裝不了孫子,他上了封《乞侑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用語委婉,語調平靜,要求“合理”。顯示出以柔克剛的王學特點。他只是為解救南京的言官,言官的命運已嚇倒了很多人,像蔣欽那樣的是少數。陽明在宦官高壓言官大勢已去的形勢下還挺身而出也就越發難得了。柔中之剛更是主要的。

他說:戴銑等人想必是觸犯了皇上,但他們以言為責,其言而善,自宜嘉納施行。說錯了皇上也該包涵,以開忠讜之路。現在特派錦衣衛把他們拿解赴京,群臣皆以為不當,而無人敢言,怕得相同的處罰而增加皇上的過錯。但是這樣下去,再有關乎國家危疑不合祖宗體統的事情,皇上還能從哪裡聽到諫議?他這個勸架人,總是用具體的細節來增強感動效果。他提醒皇上萬一他們在押赴京城的道兒上填了溝壑,使陛下有沙諫臣之名,興群臣紛紛之議,到那個時候,您又要責怪左右不勸戒您,且為時已晚。全文沒有一句“去權奸”的話,沒有再作聲討宦官的努力,這看出陽明的“巧”。但標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