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不是“水寇”,而是“山賊”,所以我就想探討這個問題,《水滸傳》裡的水是從何而來的?那有人就說了,說梁山泊那兒不是有水嘛,梁山泊有沒有農民起義呀?如果有農民起義的話,被小說家吸收來,梁山泊確實有一些民間武裝在那兒活動過。但是總的來講,從歷史上考察,都是一些小部隊、小規模、小打小鬧,沒有那樣大規模安營紮寨的,沒有這樣的歷史記錄。
清代的時候,有一個姓曹的官員到山東的壽章去做知縣,到了那兒以後,聽說梁山泊在附近,非常高興。興致勃勃地到那裡去旅遊觀光去了,結果到那兒一看,大失所望。一看梁山就是小山坡,梁山泊一點兒水都沒有,完全乾了。老百姓喝水得靠打井,無一泉一溪,無險可守。也就是說,梁山泊這個地兒,實際上不適于軍隊大規模駐紮、建起水寨抗擊官軍,不適合。那麼我想,《水滸傳》的作者對綠林題材非常感興趣,我們還應該到農民起義的歷史當中去尋找這樣一次水泊聚義的模式。我就想有沒有這樣一次農民起義?首先它規模應該非常大,參加的人數幾萬人,十幾萬人;再有,它給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那麼最重要的一條,我想這次起義應該是藉助一個大湖大澤、大的水面建築山水寨來抗擊官軍。那麼朝廷為了鎮壓這些起義軍,應該是投入大量的部隊或者剿撫並舉,使用招安的手段,最後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了。那麼,農民起義軍被改變成官軍,或者是抵禦外寇,或者鎮壓其他農民起義軍,有沒有這樣一次農民起義?如果有,可以作為《水滸傳》故事的一個原形。後來我們就考察農民起義的歷史,還真的發現有這麼一次農民起義,就是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鐘相、楊么大起義。那麼這次起義呢,興起於南宋初年的建炎年間,前後長達五六年之久,給南宋王朝帶來沉重打擊。因此呢,在官私史書、文人筆記、民間傳聞都留下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口頭傳說。尤其我覺得應該注意的,就是說這次起義離宋江起義非常近,宋江起義大概失敗的時候是宣和三年,1122年,而洞庭起義開始的那年是1130年,前後相差八年。歷史上八年就是一瞬之間,我們可以說宋江起義和洞庭湖起義它們的民間傳說是混在一塊兒在民間流傳的,很容易相互借鑑。
那麼下邊呢,我想做這麼一個工作,就是我們比較一下:一個是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一個是小說裡描寫的宋江起義;一個是洞庭湖起義。我們把三種資料放在一塊兒來比一比,看看小說裡的描寫是更接近歷史上的宋江呢?還是更接近洞庭湖是鐘相、楊么。第一方面,我想先從地理環境上來說。先說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它的戰鬥區域是河北、山東、蘇北,主要是流動作戰,根本沒到過樑山泊,更沒有在梁山泊聚水結寨的這種記錄。總之一句話,跟水沒有關係,這是歷史上的宋江。那麼小說裡的宋江就不同,憑藉八百里梁山泊,建築山水寨抵禦官軍,水在水滸故事裡頭是重要角色了。再看洞庭起義,洞庭湖真正是八百里洞庭湖,周長八九百里,港汊縱橫、地形複雜,有山有水,有君山,楊么的大寨建在君山,楊么建的水寨,最多的時候,全盛時期七十多座,抵禦官軍。所以我們翻遍農民戰爭史發現,憑藉大湖大澤建水寨抵禦官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洞庭湖是惟一的一次。這是從地理環境來看,小說更接近洞庭湖,遠離歷史上的宋江。
從起義的規模上來看,歷史上的宋江隊伍只有三十六人,即便後來有所發展,也就是幾百人。我們看它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後來張叔夜以一州一縣之兵就把他給打敗了,說明戰鬥力還是有限的。到了《水滸傳》,宋江的義軍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一開始三五百人,後來發展為幾千人。如果你仔細讀讀那個小說,小說寫得真是精緻極了。它這個發展有個過程,哪一次的戰爭,調動多少部隊,它是不斷壯大的一個過程,寫得清清楚楚。到了最後,接受招安的時候,號稱是梁山泊十萬之眾、十萬人。
再來看洞庭湖,洞庭湖上關於鐘相、楊么起義的人數文獻記載不同,也是起義發展歷史時期不同吧。有的記載說是兩萬人,《宋匯要輯稿》裡頭提到兩萬人。那個《皇宋十朝綱要》裡頭提到十萬人,這跟梁山就非常接近了。也有說十幾萬人,甚至最多的說四十萬人。我想這個四十萬人裡是不是帶著家眷老小。因為那個農民起義不是正規部隊,拉家帶口,為逃避戰爭的威脅,四十萬人,我想也有這種可能。那麼最準確的一種資料,應該是岳飛的孫子岳珂他編了一部書《金佗粹編》,它裡邊提到是“有眾八萬、號十萬”。就是說起義軍真正能打仗的精銳部隊八萬人,號稱十萬,兵不厭詐,對外號稱壯大聲勢,號稱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