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姆的解釋,但指責伊朗使暴力升級。
同年,華盛頓對科威特請美國海軍保護其油輪船隊的請求給予積極回應。在1988年4月的護航行動中,美國軍艦“塞繆爾?B?羅伯茨”號撞上了伊朗設定的水雷,遭受慘重損失。這次里根提高了價碼。美國軍隊開始襲擊伊朗戰艦、海軍設施和用於發動軍事行動的石油平臺。伊朗在海灣的行動馬上停止了,雖然美國戰艦最後時刻曾錯誤地擊落了一架伊朗客機,導致近300名平民喪生。
里根政府暗自慶幸取得了體面的勝利。美國只用少量投資,就好像擁有了確保石油生命線暢通的能力。“斯塔克”號上的那37名水手和伊朗航空公司655航班上的乘客一樣,很快被人忘記了。但是,這種表象掩蓋了更為複雜的現實。從一開始,薩達姆就是“油輪戰”的始作俑者。里根的主要成就是助薩達姆一臂之力,而美國的道德成本巨大。
這位總統在波斯灣的真正成就,是為一項註定會吞噬上萬人生命的事業提供了首付。在這些生命中,許多是美國人,許多不是,此外還耗費了數千億美元。這至少是美國揮霍浪費習性的終極表現。
不管公開的意識形態立場或黨派傾向如何,里根的繼任者都恪守著這一空洞的傳統,譴責美國的能源依賴習慣。2006年,這一慣例達到了極點,喬治?W?布什宣稱“美國患了石油癮”。可是,里根的繼任者都沒有采取有意義的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每位總統都暗中延續這種習慣,從本質上承認這種依賴已經成為美國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里根一樣,其繼任者都不去問依賴性導致的成本有多少。
在今天,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嚴肅考慮美國人能否擺脫這種習慣,而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正如喬治?H?W?布什1992年宣稱的那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容討價還價的。”既然不能討價還價,那麼依賴性會滋生更強的依賴性,並表現為新的危險形式。里根的繼任者日益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這種生活方式。秘而不宣的共識是:在政治家們所說的“國防”上揮霍浪費,可以維持國內揮霍浪費能源和進口產品。前所未有的軍事實力能夠無限推遲清算日的到來,至少希望如此。
一項註定要犧牲上萬人生命的事業(5)
20世紀80年代,里根在軍事支出上大把花錢,創造了無數機會來檢驗這一論點。先是老布什,接著是比爾?克林頓,最後是小布什,都毫不猶豫地利用這些機會,即便是越來越難以為以“防禦”為名而發動的軍事行動尋找恰當的理由。
到1989年1月老布什接替里根時,薩達姆對美國的用處已經大大降低。當1990年8月薩達姆派軍進入科威特,攫取其石油財富時,他已經失去了在華盛頓看來僅有的一點價值。
結果是“沙漠風暴行動”的實施。自從1898年喬治?杜威(George Dewey)准將的艦隊擊潰了停泊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艦隊以來,美國軍隊還沒有取得過這樣的歷史性勝利。它表面上戰果輝煌,實際後果卻具有諷刺意義。
杜威將軍的大獲全勝給他贏得了暫時的名聲,但除了美國吞併菲律賓這個頭等戰略失敗之外,沒有其他實際成果。“沙漠風暴”指揮官H?諾曼?施瓦茨科普夫(H。 Norman Schwarzkopf)將軍在“戰爭之母(Mother of All Battles)”中聲名遠揚,但只不過是重複杜威的成就。他也贏得了片刻名聲。然而,如果仔細分析,他的豐功偉績遠不如外界宣揚的那樣光芒四射。“沙漠風暴行動”不是美國軍事優勢的表現形式,即告訴別人誰是老闆,只是帶來新的複雜情況和更多承諾。
“勝利”的一個後果是美國在波斯灣大規模、永久性駐軍,把薩達姆困在“籠子”裡,讓地區盟國放心。在“沙漠風暴行動”之前,美國在海灣地區很少駐軍,而是喜歡讓軍隊“留在視線之內”。至少在許多穆斯林看來,“沙漠風暴行動”之後,美國成了佔領軍。美國在*聖地沙特*駐軍,尤其令人感到驚愕。就像杜威准將的情況一樣,施瓦茨科普夫的勝利與最初看起來非常不一樣,既非勝敗分明,也非代價低廉。從表面上看,美國在“沙漠風暴行動”之後的地位好像牢不可破。實際上,它非常不穩固。
1993年1月,比爾?克林頓總統繼承了這一局面。值得肯定的是,克林頓是最近幾位總統中唯一至少能夠間或保持聯邦預算平衡的總統。然而,這位美國的第42位總統熱衷於全球化,加劇了美國經濟的基本矛盾。克林頓時代,石油進口增長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