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和“9?11後”時期,依然無視羅納德?里根與那些聖戰者合作所帶來的後果。很少有這麼一個看似成功的夥伴關係迅速結出有毒的果子。回頭看來,1989年“解放”阿富汗所實現的成果,再次證明了萊因霍爾德?尼布林的整個世界觀。對於蘇聯撤軍之後的阿富汗,正如他很早之前寫的那樣,可以這麼說,“進步的道路……比歷史的假定管理者理解的更為曲折、更加不可預測”。

至於在波斯灣,里根的揮霍浪費則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里根比其前任更加激進,把美國帶入波斯灣毀滅之路。歷史將就2003年災難性的伊拉克戰爭讓喬治?W?布什承擔首要責任。但是如果那場戰爭有一位教父的話,那麼他就是羅納德?里根。

里根致力於數量型解決方式,從未質疑過美國生活方式需要更多能源尤其是石油這個主張。擴大國內石油生產規模來滿足美國人的需求從來就是一種妄想,於是里根精心設計政策,努力消除依賴性所帶來的風險。為了防止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衝擊再次出現,他加大努力鞏固美國對波斯灣的控制。過度炒作實際上不斷消退的蘇聯威脅,為里根20世紀80年代的軍備建設提供了依據。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里根幫助創立的輝煌軍隊不是用來保護西方、對抗極權主義的,而是用來在波斯灣徒勞地推行美國帝權的。

稱讚里根構想出了完整的波斯灣戰略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其實,里根政府對該地區各種危機的直接反應缺乏連貫性。1983年在黎巴嫩,在一次至今難以解釋的行動中,他葬送了241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的生命。一枚自殺性汽車炸彈將海軍陸戰隊軍營夷為平地。他異常敏捷地將美軍撤出貝魯特,表明那裡根本沒有什麼任務。

與他在伊朗和伊拉克政策上面的矛盾相比,里根干預黎巴嫩失敗好像還有些道理。薩達姆入侵伊朗引發的殘酷戰爭,貫穿了里根的整個任期。當伊朗這個*共和國有可能贏得這場衝突時,里根倒向伊拉克一邊,向它提供情報、貸款擔保和其他支援,而對薩達姆的“罪行”視而不見。美國對伊拉克的援助沒有幫助薩達姆擊敗伊朗,只是讓戰爭延續了下去。大約與此同時,在著名的“伊朗門事件”中,白宮的特工秘密且非法地向薩達姆的敵人提供武器。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情,這些統治伊朗的領導者們將被說成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極大威脅。

這些時運不濟的冒險事件最終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讓人們忽視了里根政府波斯灣政策的核心主題。新聞標題背後的故事是戰略調整:在20世紀80年代,五角大樓已經開始準備在該地區開展大規模、永續性的軍事行動。

這一調整實際上開始於卡特政府末期,當時卡特總統公開宣稱控制波斯灣是至關重要的利益。自《東京灣決議》簽署以來,還沒有哪項重要政策宣告最後成為更大鬧劇的源泉。可是,對里根及其繼任者來說,“卡特主義”一直是神聖的文字,毋庸置疑,也無須重新評估。如此這般,它為波斯灣近30年日益強化的軍事激進主義提供了重要理由。

一項註定要犧牲上萬人生命的事業(4)

即便如此,里根1981年1月接替卡特時,美國軍隊只初步擁有干預海灣局勢的能力。到8年後離任時,他已經使美國軍隊在該地區佔據了數量上的優勢地位,表現為:戰爭計劃與演習,建立新的指揮架構,開發關鍵基礎設施,軍事準備的預置,基地以及領空飛越權的獲得。1981年之前,在五角大樓的戰略次序中,波斯灣遠遠落在西歐和東北亞後面。到1989年,它們的地位已經基本拉平。之後不久,它則成為重中之重。

里根主導的戰略調整,促使人們認為軍事力量可以無限延長美國揮霍性的能源支出。簡言之,美國將依靠軍事力量維護海灣的秩序,確保石油供應源源不斷,從而緩和美國能源依賴導致的負面後果。到里根離開白宮之時,這已經成為該地區國家安全戰略的基礎。

里根本人曾經試執行過這一新戰略。美國參與所謂的“油輪戰”(Tanker War)現在已被人們遺忘,但這卻是後來一些事情的先兆。作為伊朗和伊拉克消耗戰的一部分,它們已經開始瞄準對方在海灣的航運。隨著雙方都下定決心徹底封鎖對方出口石油的能力,襲擊目標很快擴大到中立船隻。

里根為了確保石油供應不中斷,加強了美國海軍在該地區的力量。海灣水域變得日益擁擠。1987年5月,一枚伊拉克導彈擊中了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炸死37名水手。薩達姆?侯賽因說這次襲擊是一個意外,表示道歉。里根大度地接受了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