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有趣的問題。既然家庭和機構調查基於不同的資 源,那麼兩者在多大程度上對就業市場做出了一致的描述呢?在它們的說法偶爾相互衝突時人們不應當大驚小怪。舉個例子,如果從家庭調查中得 出的某個月失業率下降了,它就會給人以這樣一種印象,即經濟狀況正在改善,更多的人正在找到工作。但是與此同時,機構調查可能報告這個月有成千上萬的人丟掉了工作。
第3章 最有形象力的美國經濟指標(3)
為什麼兩種測算方法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結論呢?原因是每種方法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探測就業市場的。家庭調查收集工作年齡段的個人資料, 而機構調查卻不關心年齡。它只問企業是否僱用了新工人。其次,兩種調查的指導方針不同。家庭調查同時覆蓋農業和非農業工人、個體經營者、從事家務勞動者。相反,機構調查覆蓋的是更為狹窄的人口範圍,只關注經濟中的非農業工人,排除了其他工人。
兩種調查的另一個關鍵區別是,機構調查報告對全日工作和非全日工 作不作區分。記住,它的主要著眼點是創造了多少新崗位。如果一個人有兩份兼職工作,那麼家庭調查只算作一個僱員,但機構調查認為這是兩個工作。因此,如果根據機構調查新創造了100個崗位,那並不一定意味著有100個人找到了新的職業。單獨一個人可能擁有多份兼職工作。另一個關鍵區別是對個體經營者的處理,他們被計入家庭而非機構的行列。因此,不難明白為什麼兩份報告的結論可能相互衝突。然而,這並不能否認它們的有效性。每種調查都提供了另一種調查所不具備的經濟資訊。不管怎麼說,從長期來看,家庭調查和機構調查所得出的結論是並行不悖的。
? 表: 關於未來經濟走向的線索
現在讓我們考察一下由官方釋出、能為我們提供關於當前勞動力市場形勢的新視野的那些資訊的含金量,看看它們對未來經濟的走向能說些什麼。
● 表A 反映勞動市場力活動的主要指標
這個表概括了相關月份的就業形勢,值得花些時間來熟悉它。上半部分包含了家庭資料,下半部分來自機構調查。
(1)這一部分是社會勞動力規模和那些被僱用和未被僱用的人數的最新資料。最右邊的那一欄是從一個月到下一個月的資料變化。在這一部分的所有資料中,看起來最有趣的是家庭就業的變化。這可能是經濟轉折點的一個敏感的領先指標,因為家庭就業覆蓋了個體經營者和他們僱用的人數,而工資冊調查未能做到這一點。在復甦階段的早期,個體經營者的數 量和為小企業工作的人數比其他勞動力市場增長更快。因此,當衰退接近尾聲時,眼睛要盯住家庭就業人數,它可能會趕在工資冊統計資料之前就開始爬升。
(2)從這兒你可以發現全部工人的最新月度失業率,還有對這些人的分類。很多經濟學家把失業率看作滯後的經濟指標,意思是它比經濟變化來得慢。他們由此得出結論說,不能指望據此對經濟做出什麼預測。然而,這不是事實。一般來說,失業率本身對預測經濟復甦沒有什麼用處。失業人數在衰退結束後可以頑固地居高不下達兩年之久,僱主不願在工資 冊上加進新人,除非他們確信經濟真的步入了紮實的增長軌道。新就業數反彈緩慢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在提高運營效率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得益於計算裝置的普及、更好的庫存管理以及生產過程中外部採購份額的增 加,僱主不必像以前那樣召回美國工人就能輕鬆地提高產量。
失業率之所以能夠作為領先經濟指標,是因為它能夠對即將來臨的經 濟下滑發出預警。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由於應用了複雜的軟體和資訊科技,企業可以對商品和服務需求作出比過去更快捷的反應。經理們一旦發現商業活動疲軟的訊號,就會更迅速地控制成本。因為勞動力對於企業來說是一項最大的開銷,在衰退開始前數月解僱就發生了。在1990—1991年的衰退中,失業率在商業活動向下折轉之前3個月就開始上升。當2001年衰退開始時,失業率在一年以前就達到了最低點。因此,這個指標可以用作早期預警訊號,提示經濟可能遇到了麻煩。
第3章 最有形象力的美國經濟指標(4)
關於失業率的最後一點——僅僅由於人口增長和學生畢業,每月大概就有15萬新的達到工作年齡要求的人成為勞動力。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僅僅為了不讓失業率上升,平均每月就要創造同樣數量的崗位。大多數經濟學 家似乎都同意,每月為了創造那麼多的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