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這個名詞對於後世的人並不陌生,在書本上不止一次見到,但是在大周朝,卻是一個新鮮的詞彙了。
穆青沒有繞彎子,而是直接道:“聖人教導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的賑災往往並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若是可以讓災民自己動手,參與勞動建設,要比一味的給糧給錢要實用得多。”
以工代賑,就是朝廷拿出一筆錢款,用來開始建設基礎設施,比如房屋橋樑,災民們可以參加進去並透過建設來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給錢糧的一種方式。
“西部災荒連連,夏旱冬雪,常常民不聊生。但是學生曾讀過一些書籍,那裡雖然土地貧瘠,但是地方廣闊,更是有不少地方都與蠻夷接壤。遼人常年與我國通商,有不少財物都是需要經過西地方可運送過去,用以豢養馬匹。學生以為,若是可以趁此機會由朝廷牽頭,號召商人去西邊建設商號,一來可以讓百姓們用勞動換取錢財米糧,二來可以讓西地因此人聲頂旺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穆青這個法子不止一次被鑑證過,國內外都有使用,而且效果不錯。比起直接賑災,以工代賑不僅可以節省朝廷開支,而且會產生持續效應。
只有可持續發展才能穿建和諧社會,放在古代也可以通用。
李慕言的手指在桌上點了一下,又點了一下,眼睛卻是看向了身邊的劉世仁。劉世仁也在皺眉沉思,他的目光並沒有穆青預料中的驚喜,反倒有幾絲憂慮。
這讓穆青覺得不解,而馬上,劉大人就解開了穆青的疑惑。
“如此確實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西地地廣人稀,且不是親王封地,只有幾處軍營紮寨,若是有了紛亂要如何是好?”
穆青一愣,繼而明白了劉世仁的擔心。
大周朝的開國皇帝是為了反對前朝暴政,故而聯合眾多武將逼宮,最終內外包圍然後將前朝餘孽盡數斬殺,並取而代之。就是這樣的曾經,讓大周朝的歷代皇帝都十分忌諱讓武將權勢做大,生怕自己衝到了前朝覆轍,才形成了現在這種文臣比武將大三級的局面。
西地人煙稀少,一處府衙往往要掌管的比別處要大數倍的土地,且因為窮山惡水,不少官吏都不願意去,去了那裡的往往是在吏部考核中得不到上等評價故而被貶斥的。相比較於人民,那裡更多的是官兵,因為與遼國接壤故而駐紮了不少士兵。
這次災荒,不僅僅是要賑濟災民,還要為士兵補充糧草。
若是穆青的法子付諸實行,能解一時之困,並且造福於民,卻也會讓西地富庶。那裡的官員或許輪換的勤快,但是軍營的將軍卻往往是一輩子紮在那裡,地頭龍般的人物,一來二去賦予了的不僅僅是百姓,還有武官。
武官做大,這是犯了大周朝的忌諱,萬萬不能實行。
穆青這才明白了為何劉世仁和李慕言在看到自己的建言時都是眉頭緊鎖,想來這才是最深處的緣由。
低了低頭,穆青不過轉瞬就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但是卻沒有辦法說出口。
究其根本,不過是西地沒有以為主事的王爺。
別人穆青不知道,但是若是把這個差事交給李謙宇,他恐怕會一百個樂意。
眼見著現在李慕言的身體並沒有岌岌可危的意思,反倒是越發好起來,像是原著中李謙宇在李慕言快要嚥氣的時候逼宮的事情暫時是不會出現了。倒不如趁此機會,把封地挪到西地,降低李慕言的戒心,還能獲得比密州大數十倍的封地,和遼地通商會得到豐厚的利潤,還能嚴密的監視遼人動靜,一舉多得。
至於會不會去封地,左右不過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只要李謙宇表現得好沒有大錯,穆青就不相信這個人會把李謙宇再貶斥一次。
但是這一切都不過是穆青的想法,即使知道這種可能性極高,但他依然不能說。說了,輕了是揣測聖意,重了是干涉皇家秘辛,都是死罪,只不過一個是砍頭一個是五馬分屍,都不是很好看。
李慕言沒有再多問,事實上穆青可以想出這種可行的法子已經很讓他滿意。說不動心是騙人的,但是李慕言確實沒有好的人選,在他心裡,在所有人的心裡,西地都是個兇山惡水的地方,不少官員都在那裡為國捐軀了,尋常人是不願意去的,故而李慕言根本沒有把自己的兒子孫子會願意把封地從魚米之鄉移過去的想法。
笑了笑,李慕言語氣溫和道:“不錯,穆青想法極好,朕心甚慰。”
穆青也不多言,見好就收,拱了拱手退回到自己的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