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把工廠裝置、鐵軌等一切可搬走的東西都弄走,並要求其他東歐國家賠償(羅馬尼亞用石油、芬蘭用木材、波蘭用煤)。對此,人們沒有必要感到奇怪。
確實,蘇聯在軍工生產和前線作戰方面都戰勝了大德意志。但是,蘇聯的勝利是靠大幅度減少其他部門——消費品、零售貿易和農產品供應(雖然糧食產量的減少主要是由德國人掠奪造成的)的生產和活動,集中力量進行軍工生產獲得的。總之,1945年的俄國在軍事上是一個巨人,但在經濟上已淪為一個喪失了生活必需品、窮困潦倒的窮漢。隨著租借物資供應的中斷和蘇聯因美國附加的政治條件而拒絕接受美國的金錢,蘇聯就又恢復使用它在1928年後利用本國資源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老辦法:繼續強調生產資料(重工業、煤炭、電力、水泥)的生產和發展運輸業,從而給消費品工業和農業生產帶來損害,並且自然地將軍事開支從戰時水平上削減下來。結果,蘇聯在克服了最初遇到的困難後,在重工業方面創造了一個“小小的經濟奇蹟”,其重工業產量在1945—1950年間增長了近1倍。為了重建國家實力源泉,達到這一冷酷的目標,斯大林政權不遺餘力,甚至不惜把大多數俄國人的生活標準降低到革命前的水平上。值得注意的是,這時蘇聯工業的發展猶如其1922年以後的情況,工業生產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恢復”戰前的產量。例如,烏克蘭冶金業和電力工業的產量在1950年前後才達到或剛剛超過1940年的水平。由於戰爭的影響,俄國的經濟發展再次停滯了大約10年的時間;更為嚴重的是,從長遠看,至關重要的農業部門繼續受到忽視。由於停止執行戰時強制性應急措施和投資不足,(和瞎指揮)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產量暴跌。斯大林到死也未改變他對農民的怨恨,不同意農民擁有自留地。這樣,俄國農業長期存在的生產水平低、效率低的問題便繼續存在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7)
與此相對照的是,斯大林顯然決心在戰後保持一支高水平的軍事力量。由於恢復經濟的需要,規模龐大的紅軍在1945年以後減少了2/3,但它仍很龐大,擁有175個師、萬輛一線坦克和萬架飛機,也就不足為怪了。因而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軍隊。在蘇聯人眼裡,要遏制未來的侵略者,更加自如地保持對東歐衛星國及對遠東征服地區的控制,擁有這樣一支軍隊是必要的。雖然蘇聯紅軍是一支龐大軍隊,但它的許多師僅僅是架子師或主要擔任守備的部隊。此外,紅軍還遇到了可能被軍事技術進步甩在後面的危險。1815年的俄國龐大軍隊在數十年後也曾遇到過這一危險。要克服這一危險不僅要對其軍隊的師團進行大規模的改編和現代化,而且還需投入蘇維埃國家的經濟和科學力量來研製新武器系統。1947—1948年間,令人望而生畏的米格…15型噴氣戰鬥機開始服役;蘇聯還效法美國人和英國人,建立起一支遠端戰略空軍。蘇聯還使用虜獲的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來研製各種導彈。甚至還在戰爭時期,蘇聯就抽調力量研製原子彈。在對德戰爭中僅充當助手的蘇聯海軍也發生了變化,添置了新式重型巡洋艦和遠洋潛艇。它的許多武器是仿製的,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也不算先進。但不容置疑的是,蘇聯決心不甘落後。
維繫俄國實力的第三個重要原因,是斯大林重新強調內部紀律和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那種絕對一致。斯大林這樣做是出於他日趨嚴重的偏執狂症,還是出於他想透過一系列計劃周密的行動來加強自己的獨裁地位,或兩者兼而有之,我們還難以斷定。但是,發生的事件本身說明了其原因。任何與外國有聯絡的人都被懷疑;遣返的戰俘被槍斃了;以色列國家誕生後,猶太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效忠物件,結果導致俄國國內重新採取反猶措施;軍隊將領的地位被削弱,德高望重的朱可夫元帥於1946年被解除蘇聯地面部隊總司令的職務;共產黨的內部紀律和入黨條件更加嚴格;1948年,列寧格勒全部黨的領導人(斯大林總是不喜歡他們)被清洗。蘇聯加強了檢查制度,檢查範圍不僅涉及到文學和藝術領域,而且還擴大到自然科學、生物學和語言學領域。蘇聯制度內部的緊張化當然是與重新實行農業集體化和冷戰緊張局勢的出現相呼應的。自然,蘇聯統治下的東歐諸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思想僵化和極權統治,在那裡,消滅反對黨、舉行公開審判、否定個人權利和私人財產成了家常便飯。所有這些事件,尤其是波蘭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制度的顛覆導致西方對蘇聯制度所持有的熱情態度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