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興起(1)
16世紀初期,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東方帝國儘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卻深受中央集權制之害。
公元1500年被許多學者當作近代和現代的分界線,這個時候歐洲的居民們絕對看不出他們的大陸即將統治其餘的大部分地球。當時人們對東方偉大文明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這些知識主要來源於旅行者的故事,他們在重述這些故事時常常添油加醋。儘管如此,許多人對擁有神話般的財富和龐大軍隊的廣袤的東方帝國的想像,還是相當準確的。當初次接觸這些社會時,它們必定顯得比西歐的人民和國家得天獨厚。的確,若拿其他重要文化和經濟活動中心同這些社會比較,歐洲的相對弱勢就比其實力更加明顯。首先它既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和中國對它們在這兩方面的地位都引以為自豪。從地緣政治學方面講,歐洲“大陸”的形狀隱含著困難和危險,它的北部和西部與冰天雪地和大海相連,東面容易招致頻繁的陸路入侵,而南面則易受到戰略包圍。在1500年及以前很長時間和在這以後,這些都不是抽象的想像。僅僅8年以前,西班牙最後一個穆斯林地區格拉納達才向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軍隊投降,但這僅表示地區性戰役的結束,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和先知[1]的軍隊之間更大規模戰爭的結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所造成的震動,仍然籠罩著大部分西方世界,這一事件似乎孕育著更多的東西,因為它絕不表明奧斯曼土耳其人向前推進的極限。到該世紀末,他們已奪取了希臘和伊奧尼亞群島、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巴爾幹半島其他大部分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情況變得更糟,當時可怕的土耳其軍隊迫近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在南部,奧斯曼的戰船襲擊義大利港口,教皇開始擔心羅馬可能很快就會遭受君士坦丁堡的命運。
雖然這些威脅似乎是穆罕默德二世蘇丹及其繼任者們新領導的一個整體性大戰略的一部分,但歐洲人的反應是分散的、時斷時續的。不像奧斯曼帝國和中華帝國,也不像莫臥兒王朝不久在印度建立的統治,從來沒有一個各部分都承認一個世俗領袖或宗教領袖的統一歐洲。不,歐洲是一些小王國和公國、邊境貴族領地和城邦的大雜燴。在西方出現了一些比較強大的君主國,主要是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但沒有一個國家能擺脫國內緊張狀態,而且每個國家都把其他國家看成競爭對手,而不是反對###世界的盟國。
同亞洲的偉大文明比較起來,也不能說歐洲在文化、數學、工程學或者航海和其他技術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總之,歐洲文化和科學遺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從###世界“借用”來的,恰如穆斯林社會幾百年裡透過通商、征伐和殖民從中國借用一樣。回顧歷史,你可以看到,到15世紀末,歐洲在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發展加快了。然而,或許最恰當的一般評價應是:在這前後每個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處在大致相似的發展階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個領域先進一些,而在別的領域卻要落後一些。奧斯曼帝國、明朝時期的中國,稍後是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北印度和歐洲國家體系及其俄國人旁支,在技術上,因而也在軍事上要比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散的社會先進得多。雖然這意味著1500年的歐洲是最重要的文化實力中心之一,但絕對看不出有一天它將出現在頂峰。因此在研究歐洲興起的原因以前,有必要考查其他競爭者的實力和弱點。
一 明代中國
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它有眾多的人口(在15世紀有1億~億人口,而歐洲當時只有5 000萬~5 500萬人),有燦爛的文化,有特別肥沃的土壤以及從11世紀起就由一個傑出的運河系統連結起來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並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統一的、等級制的行政機構,這些使中國社會富於經驗,具有一種凝聚力,使外國來訪者羨慕不已。的確,這個文明受到蒙古遊牧部落的嚴重破壞,並且在忽必烈汗的入侵以後被蒙古人統治著。但是,中國慣於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後者同化,當1368年出現的明朝重新統一帝國並最後打敗蒙古人的時候,許多舊的制度和知識都保留下來。
對於受教尊重“西方”科學的讀者來說,中國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必定是其技術上的早熟。中國11世紀就出現了活字印刷,不久就有大量書籍。商業和工業受到開鑿運河和人口壓力的促進,同樣很發達。中國的城市要比中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