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那些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解釋中,有許多是虛假的偽歷史。它們只會使人越讀越糊塗,越讀越愚蠢,越讀越庸俗。——如果你還能讀得下去的話。這是我寫作《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的基本動機。
而閱讀明史時的感覺,則特別不好。
翻開書來,不管是官修正史,還是野史筆記,一個揮之不去的印象就是:在那兩百七十六年時間裡,中國人的生活特別七扭八歪,想要看到活得堂堂正正、神采飛揚的人物與故事,不是特別容易——
比如為王朝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最後吃皇帝賞賜的蒸鵝死掉的徐達。
比如劉伯溫,在我國民間名氣極大,簡直是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一流人物,卻只能吃下毒藥、肚子里長個大疙瘩、在輾轉反側中痛苦地死去。
潘家園舊書攤與歷史寫作(2)
那個天下公認的讀書種子、滿腦袋忠孝仁義的方孝孺,愣是被皇帝滅了十族。
在永樂皇帝朱棣的旨意下,不願意順從他的臣子們的妻子女兒,遭到了無休止的輪姦。——只有最壞、最下流的流氓和惡棍才能想出這樣的主意。
比如於謙、袁崇煥慘烈的冤死;戚繼光、張居正極度扭曲的生前身後;還有在監獄浸透鮮血的稻草堆中輾轉掙扎的李贄……
就連家喻戶曉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似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大才子點秋香的故事,人人都以為他活得多麼瀟灑愜意,孰不知此人裝了一肚子的苦水;更不用說大畫家徐渭徐文長一次又一次的自殘了。
有明一代公認的大哲學家王陽明,不但生前活得悶悶不樂,鬱悶已極,死後也不省心,家裡家外的灰頭土臉、一地雞毛。
那位受到廣泛讚譽和崇敬的三寶太監,之所以要七下西洋,卻原來主要是為了尋找那可能威脅了永樂爺皇位的前皇帝朱允�ND274�!以至於後來的當國大臣,為了防止有人再從事這種差點導致國民經濟崩潰的壯舉,下令燒掉了鄭和積累起來的所有航海資料。
而倭寇之亂之所以在嘉靖年間氾濫得幾近不可收拾,卻原來與明代皇家特別扯淡的朝貢貿易和主管官吏的貪贓枉法密切相關。等等。
在大明王朝,當然也有能夠活得舒坦自在、有滋有味的人,比如魏忠賢和他的一大幫同行,嚴嵩及其前前後後的眾多同志,錦衣衛和東廠的大小特務,都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日裡精氣神兒十足。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個朝代彷彿是專門為小人設計的話,那大約就是明朝了。難怪他們會一茬一茬、前赴後繼地生長得無比茂盛。
宋代發生的許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在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身上找到源頭;同樣,明代發生的眾多故事,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影子。這時,只有在意識到了這一切之後,我們才會深切地意識到:這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不幸所在!
宋代發生的另外一個重大事件,則是儒家思想——帝國正統意識形態,在南宋的朱熹手中宣告完成。從此,這套貨色與帝國政治制度與傳統扭攪在一起,對於中國人的頭腦與心靈發生了重大影響。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不寫寫朱熹?我說,我是想對朱熹說點什麼,但每每想起,心中卻更多的都是淒涼,讓人不知說什麼好。
朱熹的自我感覺極好,他差不多是自以為已經窮盡了宇宙萬物的終極真理了,舉凡天、地、人。用今天的術語講,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加上一個人文科學,到朱熹那兒算是到頭了。不光朱熹自己這樣覺著,後來幾百年世代裡的人們都是這麼覺著;因此,他差不多可以和孔夫子、孟夫子兩位老人家平起平坐了。可是,如果細細品讀他的文章,不知別人的感覺如何,至少我本人,除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存天理滅人慾之外,我真的看不出來他比前人究竟更多發現了哪些真理。然後就是,只要你不聽他的招呼,你就是禽獸,就是亂臣賊子,就是人人得以誅之。以往帝國政治與意識形態就是蠻橫至此。這才真正可以問一句:這叫什麼玩意兒?這還怎麼可能是人的世界?
到了明代,讀張居正的奏疏時,心裡的滋味也是一言難盡。一個年近五十歲的首輔大臣,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內閣總理大臣了,誠惶誠恐地跪在一個十歲不到的小皇帝腳下涕淚交流,口口聲聲稱小皇帝對自己是“恩若父子”;原因僅僅是小皇帝在張居正剛剛經歷了一場政治搏殺之後,表揚了他一句:“先帝說你是忠臣。”
諸如此類之上佳表現,在中國以往的幾乎任何一個歷史文化名人那兒,差不多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