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高人輕飄飄的化解,波才有一種直覺,不論當時的長社還是今日的宛城,自己兩次都敗在了同一個人手裡,而波才之所以預見了宛城的敗亡仍然不逃也有兩個緣故:其一是心灰意冷,何況天下雖大,他波才確實無路可走,落草為寇,日日擔驚受怕不是他要的,索性慨然赴死,至少他覺得壯烈;其二,波才想知道那個算計自己兩次,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玩弄了十餘萬人於鼓掌間的人究竟是誰,波才也有一種強烈的預感,自己想見的人不會讓自己等太久,因為宛城若是沒了他波才的腦子,輕敵的這幫黃巾同僚們只怕旦夕之間就會被擊潰。而這也預示著波才已經打定主意不再參與黃巾的事務了,因為波才也不想自找沒趣。
而這也加速了宛城十餘萬黃巾的敗亡,沒有了冷靜思考的大腦,那麼不論是一個多麼強壯的人都只不過是蠻牛,而有腦子的人即便手無縛雞之力也能輕易的制服他,此時波才就猶如宛城黃巾這個“巨人”的大腦,這個“巨人”自己丟掉了大腦,那麼實力遠遠弱於他的孫堅也能夠輕易的玩弄他。
而這,是此時志得意滿的趙宏所沒有也不能想到並理解的。這,恰恰是他與波才的差距,他卻沒有認識到這個差距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第三十六章
當黃巾軍還在為自己的勝利慶祝的時刻,徐濟已然悄然佈下了一張巨大的網。徐濟要的很簡單,那便是宛城十餘萬黃巾的潰敗,而孫堅也毫無疑問的貫徹了徐濟的想法。而趙宏已經開始自信心膨脹了,更可怕的是幾乎所有人對孫堅都幾乎已經不把他放在眼裡了,而讓趙宏唯一有所顧忌的還是不知所蹤的朱儁和皇甫嵩,所以他決定主動出擊,目的就是為了試探孫堅究竟是否是作為誘餌而出現的,而昨日取得首功的趙休毫無疑問再次擔任先鋒。
孫堅當然很快就領會到徐濟的命令陳到提前後撤安營的先見之明瞭,孫堅輕飄飄的出營,在趙休發動第一次衝鋒之時立刻選擇棄營而走,而佔據了孫堅原本大營的趙休自然是分兵追擊,徐濟的交代很簡單:“若彼分兵追擊,將軍則不必理會,若彼不分兵追擊,將軍便吃掉黃巾的前部再行撤退。”
孫堅一看趙休的行為就明白宛城的黃巾已然中計了,他們甚至不肯放過一點便宜,孫堅留下的大營當然不只是空蕩蕩的一個營寨,其中有不少原先繳獲的軍械。這讓趙休喜出望外,這次他可以獨自一人理所當然的佔有這些繳獲的戰利品,哦,也許還要算上何元,他一邊遣人回宛城向趙宏表功請賞,一邊進駐孫堅的大營,甚至堂而皇之的就在大營之中慶功。而對於這種事情,孫堅當然是嗤之以鼻,甚為不屑的。趙休對於退倒了三十里外的大營之外的孫堅也不是沒有想法,只不過他抱著不急於一時的主意,而孫堅也知道,自己此時雖然能夠吃掉趙休分出來的這一千多黃巾士卒,但是一旦出擊就會破壞徐濟的預想,孫堅現在需要做的很簡單,繼續勾引著趙休,讓他不斷慫恿趙宏調集宛城士卒出城,直到皇甫嵩和朱儁的到來,而根據今日斥候傳來的訊息,明日就能夠見到這兩位將軍了。
當然徐濟不會真的只留下一座大營,他提前佈置的草垛和容易引火的東西明顯是告訴孫堅徐濟還要行一次火計,而這一次徐濟顯得很是寫意,並沒有刻意謀劃,幾乎算得上是對方自投羅網。而執行這次火計的將會是孫堅的部下,畢竟是自己人築的營寨,哪裡有什麼漏洞他們太清楚了。
一夜無事。
第二天的清晨,徐濟起了個大早,軍營的生活是枯燥無聊的,每天除去必要的訓練,更多的是各司其職。徐濟是最悠閒的,作為參謀他不需要親自管理軍務,至少孫堅沒有給予他這樣的權利。實際上孫堅的各個部將都能很好的處理他們的本職事務。孫堅居中負責統籌,而徐濟的作用只是提出他的建議。徐濟是很超然的,不需要被繁雜的事務束縛,他擁有大量的時間來觀察和思考敵方的破綻和弱點,而這也是他能夠抓住時機的緣故。而今天,這還沒等他想好該怎麼安排一天的時間之時,孫堅就命人來請他過去,徐濟當然很是疑惑,但還是立刻趕往中軍大帳。
中軍大帳,孫堅坐在正中,他的一干部將分列左右,徐濟是最後到達的,當然陳到就在徐濟身後,雖然陳到作為徐濟家臣是沒有參與這種會議的資格的,但孫堅徵用了他,所以他也算是軍中的一員,加之陳到愛護士卒,作戰勇猛,很是得士卒的心。不過儘管如此他終歸是徐濟的家臣而非孫堅的部將,在沒有安排給他事務的時候他都會跟隨徐濟。
這大約也是早年的經歷使陳到任何時候都保持著高度的謹慎和警惕,尤其是在自己這位主上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