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堂上又有一人大笑出言道:“大將軍欲除閹患乎?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議?”何進聞言不由看去,視之只見出言之人正是曹操。隨即想起之前曹操曾相助自己於是奇道:“孟德有何妙計?不妨直言。”何進這麼一問曹操自然不能不說,於是便起身拱手道:“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一聽這話還是反對自己從袁紹那裡聽來的辦法,當即怒斥曹操道:“孟德亦懷私意耶?”曹操聞言便知這位大將軍怕是已然是心意已決當即便不再言語,但曹操心中自然對何人為何進出此下策十分疑惑。
議事已罷曹操退回西園,恰逢徐濟此時也正好在西園之中便與徐濟談及此事。而徐濟聞聽何進的主意當即斷言道:“此必袁本初手筆!”曹操自然是疑惑不解,因而問道:“文烈何以如此斷言?”徐濟笑笑輕蔑道:“何進取死之道其自己看不出倒也罷了,我只問孟德何進一死何人獲利最大?”這話一問完曹操當即是心中一驚。他的確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徐濟這麼一提示之下曹操當即一想,隨即心中一片空明,而後悵然嘆息道:“亂天下者,必袁紹也!”
說了這麼一會兒話之後徐濟便以執金吾府中還有事務為由告辭而去,曹操此時也自然是沒有興趣再管徐濟來西園的目的了,此時曹操心中滿是悵然若失之感。今日得知袁紹的居心之後不免有些失望和沮喪,往日的友人如今已然是這般模樣,曹操心中當真是說不出的難受。
而何進當夜便差人至各地招各地諸侯入洛陽了。徐濟也清楚的意識到了自己脫離洛陽的時機也不遠了。近日劉辯也多有催促徐濟快些,但徐濟都已時機不成熟為由拒絕了,但如今卻不需要了,因為一旦有諸侯率兵入洛陽就吧必然會引發動盪。屆時自己就可以趁機離開了。
再說此時的何進還茫然不知死之將至,每日還龜縮與府中不出,過得不久便有人回報西涼刺史奉大將軍之命前來。何進自然是大喜過望,而袁紹卻勸阻何進莫要露出破綻來。否則恐怕會橫生枝節,何進自然是依言而行。而徐濟也從英雄樓處得知了這個訊息。西涼這麼大的調兵動作自然是瞞不過史阿的眉目的,何況王越本身便是西涼人氏。
卻說董卓此人徐濟也是有所耳聞的,當年取代盧植征伐黃巾卻無寸功,本事要將其治罪,後因行賄十常侍得以倖免,而後更是結交權貴得以遷任西涼刺史。而徐濟注意到的是董卓也是透過十常侍才免除了自己的罪責的,說白了這人也基本算得上是張讓一黨的人了,只是張讓卻沒有與自己提及此人恐怕多半是已經對其失去控制了,所以徐濟也並不認為董卓的到來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便利。更重要的是透過史阿傳來的情報顯示董卓此人為人殘暴,更是嗜殺成性,絕非好相與的角色,這更堅定了徐濟離開洛陽的決心。
而此時董卓已然從西涼出發了。數日之後何進便於早朝展示了一份來自董卓的奏表,上書:“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而後便有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進當堂大笑道:“公業公莫非多疑也?如此何以成大事?”鄭泰聞言不由大怒,正要反唇相譏之時一人出列將鄭泰按下,何進細看之下,原來便是盧植,於是笑道:“盧子幹又有何見教?”
盧植淡然一笑而後肅然道:“臣於徵伐黃巾時曾見過董卓此人,臣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盧植畢竟是德高望重的重臣,何進不敢譏笑,但卻對盧植之言不予置評,盧植何嘗不知何進之意,當下也並沒有多言而是退回群臣之中。何進見無人再阻止也就不理鄭泰與盧植二人頒令使人前往迎接董卓。
而早朝之後鄭泰與盧植便帶頭棄官而去,這兩位都是極富人望的重臣,一見其棄官。隨者眾多,一時之間朝廷文武大臣竟然大半皆棄官而走。見此何進反倒是大喜。正好這些空出的職業他可以安插自己的人手,這是在美好不過的事情了。
而此時董卓在澠池遇上了等在那裡的何進安排迎接董卓的人手。董卓聽從了麾下謀士李儒的建議暫時按兵不動以觀洛陽城中的反應再做決定。而此時張讓自然也已然得知董卓將至的訊息,於是一眾人便就此事展開了商議。張讓自然是極為清楚董卓入洛陽的目的:“此何進之謀也。我等若不搶佔先機,皆滅族矣!”張讓這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