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也算是心中一塊大石落地,之前董卓的猶豫看上去頗有些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味,不過最終董卓還是同意了李儒的計策這一點就足夠了。於是李儒立刻便差鐵騎五千於洛陽城中捉拿富戶,短短白日時間便收繳了數千家,這還不算完,收繳之後還於其門前插旗,其上大書“反臣逆黨”。而李儒為防其中有人走漏訊息便命甲士將捉拿在獄的這些富戶以及官宦盡斬於城外,將其家中所藏金貲盡皆充作糧餉。
此時解決之後李儒便催促董卓儘快執行遷都之事,董卓自然也曉得這事宜早不宜遲,何況如今洛陽城內已經是鬧的人心惶惶,幾乎所有人都曉得董卓要強迫大家遷居長安之事。
見此狀況董卓便令李傕、郭汜各自率本部將洛陽城中的平民百姓盡皆驅逐出洛陽,並將其趕往長安,而洛陽百姓卻有百萬口之多,皆是老小並行的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中間便有董卓麾下士卒一隊,互相拖押。一時之間倒是蔚為壯觀。然而死於溝壑者。死於疾患者、死於饑荒者,不可勝數。
而董卓麾下士卒軍紀一向散漫,董卓更是縱容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如此一來啼哭之聲,震動天地。一時間悲慼之聲便塞滿了洛陽至長安這條漫長的官道之上。而且為了趕在諸侯追上之前就能抵達長安董卓更是下令路途中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士即時催督,而這些軍士盡皆手執利刃。一路上多有老者難以行動,而這些軍士也好不憐憫的便於路殺人。
這便董卓教百姓先行自己也沒慢下來,他可是怕死的緊,就在百姓離開之後他立刻也如法炮製的將宮中的一應從屬和當今皇帝一道上路,而董卓便與皇帝同行,美其名曰護駕,但誰都明白,董卓就是擺明了要手裡拿捏著皇帝叫人不敢對他如何的。
而董卓臨離開洛陽之時也做了一件更為瘋狂的事情,他不但將皇帝等人劫持,更是令麾下之在皇宮的諸門放火,並於洛陽城內焚燒居民房屋,這還沒有結束,董卓更是命人放火燒燬了劉氏一族的宗廟宮府。
一時之間南北兩宮,火焰相接;曾經富麗堂皇的皇宮,一把大火之後便盡為焦土。
在途徑皇陵之時董卓又是臨時起意便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董卓裝載金珠緞匹好物數千余車,便孖往長安去了。(未完待續。。)
第一百六十八章:追擊
董卓這邊在洛陽放起火來自然是瞞不過徐濟的,而且徐濟也馬上就猜到了董卓的作為,於是便與孫堅各領本部趕往洛陽。而此時汜水關的守將自然曉得了此時,既然頂頭上司已然放棄了汜水關那他自然也沒有必要繼續頑抗,而且後無援軍的汜水關便猶如孤城,諸侯便是生生拿命換也足以攻克汜水關,於是董卓部將趙岑也是乾脆的就選擇了獻關請降。
諸侯於是得以入關,直到此時袁紹才得知前幾日已然有一隊人趁夜色突破了汜水關而去,董卓這些投降計程車卒或許並不清楚這些人是誰,但袁紹卻瞬間就知道了,這些必然就是脫離諸侯大部隊的徐濟和之前敗於華雄的孫堅。袁紹聽聞這訊息就有些猶豫了,雖然此時進攻洛陽比董卓一戰是最好的選擇,但那等於就救了徐濟和孫堅,更關鍵的是徐濟如此搶佔先機便是諸侯得勝徐濟也絕對是十八路諸侯中的聲望最高之人,畢竟他是第一個“攻破”汜水關的人,但袁紹顯然並不願意啊讓徐濟得到這樣的好處,如此一來袁紹自然就不緊不慢的在汜水關下令先行駐紮。
然則當夜曹操便找上門來,袁紹固然知道曹操的目的,但袁紹卻是無法解釋自己如此作為的原因的,所以當曹操說出:“今董賊西去,正是乘勢追襲之時。本初卻按兵不動,竟是為何?”袁紹沉默了半晌之後淡然回答道:“諸侯解釋連番征戰麾下士卒皆已疲睏,勉強再進恐無益處。”曹操聞言臉色瞬間就變了,隨後便指著袁紹問道:“本初如今莫非還計較文烈之事?如今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皆為之震動。不知所歸。此大漢危機存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本初焉得尚以私心為先?”袁紹聽見曹操已經將話說到了這樣的程度自然不能還是一副風輕雲淡的模樣,斷然回答道:“孟德休得妄言,袁紹絕非私心作祟,大可召諸侯一道商討且看結果如何!”
曹操聞言當然不會拒絕,待袁紹召集了諸侯之後曹操又問道:“如今董卓挾持天子倉皇逃往長安,正是我等趁勝追擊之時,諸公何疑而不進?”但出乎曹操預料的是在座的諸侯竟然一致沉默,而後都以各種理由推脫,但核心的意思就是不願意繼續追擊。曹操心中已然是不抱希望了。不論這是袁紹先行安排抑或是各個諸侯各懷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