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而細細考慮之後董卓發覺李儒說的的確很有道理。一旦自己遷都洛陽那麼函谷關就會成為董卓的防線,而這汜水關自然是不可能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但若是要自己麾下有足夠計程車卒供以驅策那麼很顯然不可能在汜水關留下太多的守備部隊,如此一來倒不如干脆就棄之不要,這樣會使得自己在洛陽的一系列動作都更快更有效率些。
念及此處董卓立刻便做出了決定,他命令李儒留下來佈置汜水關一應事務。而他自己先帶呂布星夜趕回洛陽,而董卓之所以要急著趕回洛陽的原因很簡單,他需要鎮壓住聽聞諸侯討伐自己而有些紛亂的局勢,並且遷都之事也必須現有準備才行。而李儒則負責拖延諸侯的進攻速度,至少要爭取到董卓那邊全都準備完畢之後。
當然這對李儒來說並不算太難,由於呂布白日來來去去的奔殺已經令諸侯感到極為疲憊,而且還得提心吊膽的提防著董卓軍的偷襲,李儒根本沒有任何的壓力、而李儒的打算也很簡單,自己留下只是為了拖延時間。那麼就沒有必要輕易犧牲士卒的性命,只消在關隘之上安穩守著便足矣,一旦董卓那邊事了他這裡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守了。
董卓一回洛陽便馬不停蹄的召集麾下的將領議事,而這自然就是李儒提出的遷都之計。眾人自然都沒有意見,董卓也並不意外,這幫粗漢就沒有幾個認字的。說這些給他們聽著實是有些難為他們了,但董卓曉得此次行動的重要性所以他才會如此作為。如今既然得知麾下並無人反對董卓立刻就命麾下甲士前去告知各大臣自己又是召見。
洛陽之中的這些文武百官原本很是為董卓的離開感到欣慰哪裡能猜到不過一日過去董卓便又回來了。但儘管如此他們也絲毫不敢觸怒董卓。不論汜水關董卓一方是勝是敗都顯然並非能夠招惹的人,於是眾人也便只得聽話的依照董卓的意思聚於朝堂。
董卓也已然是在朝堂之中等待了。眼見大臣來的已經差不多齊了便大聲道:“漢東都洛陽,二百餘年,然氣數已衰。前些時候星官觀星象得知旺氣乃是在長安,我欲奉駕西幸。汝等各宜促裝。”這話董卓說的沒有半點商量的意義,顯然他就是刻意的表現出他心意已決的態度,但他對汜水關一戰的結果隻字未提還是讓朝堂之上的許多大臣有了別樣的心思。
司徒楊彪聞言變出列拱手道:“關中殘破零落,恐怕難為國度。如今無故罷宗廟,棄皇陵,只恐到時百姓驚動生出變亂來。俗言道‘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望丞相鑑察。”董卓聞言雙眼一蹬立刻大怒道:“楊文先,汝阻國家大計耶?”楊彪哪敢接話頓時唯唯諾諾的退了回去。
但楊彪雖然選擇了退避卻還是有人不願意這麼選擇的,楊彪方回到之前的位置上時,太尉黃琬也出列拱手行禮,慢條斯理的開口道:“楊司徒之言是也。當年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如今長安盡為瓦礫之地,難以安住;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今棄洛陽之宮室而就長安之荒地,非所宜也。”當然黃琬還略去的一句話便是,皇帝的面子問題,不過他也清楚董卓根本不會在意一個傀儡的想法所以他才沒有說出口。
而董卓當然並不是不知道這些,但他卻有逼人不得不對他言聽計從的辦法,他擺擺手站起身來看向朝堂中的諸人道“而今關東賊起。天下將亂。長安有崤函之險;更近隴右,木石磚瓦。剋日可辦,宮室營造。不須月餘。我意已決,汝等再休亂言,再言者,便以謀反論處!。”這話說的是擲地有聲,滿堂文武一時之間不敢稍有出聲。
但終究還是要有人不死心,比如司徒荀爽,這位可是地位不低了,在潁川也是大大有名的當世大儒了。而荀爽此時也只是勸諫道:“丞相若欲遷都,百姓騷動不寧矣。”而董卓聽聞這話也只是冷冷一笑道:“若為天下計。安能惜些許小民哉?”荀爽一時無言以對,但心中卻是依然看清董卓為人,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不會繼續留在中樞。
諸人見荀爽亦是無功而返便知董卓怕是已然心意堅決了,於是便各自回府準備一切事宜去了。而旦日董卓便下令罷免楊彪、黃琬、荀爽為庶民。楊彪黃琬是心有不甘仍舊希望能夠留下靜待時機,但荀爽卻已然看破了董卓為人,他之前也曾受到自家子侄輩的荀彧的來信備說如今情勢,他原本嗤之以鼻,但如今再看卻發覺句句珠璣,於是在楊彪勸他留下之時荀爽便以身體老朽想要歸鄉養老為由婉拒了。
但實際上荀爽卻還沒有到養老的年紀。如今對他來說最好奇的便是自己那位惜乎只有數面支援的侄子究竟是怎麼看出如今這紛亂的局勢的。帶著這般強烈的好奇心荀爽當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