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東郡後,憑藉著自己在此地的聲望還有眾多世家大族的支援,所以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很快便召集到了不少的兵馬,屯兵在聞喜和安邑,同時派出人手守衛在聞喜正北方的新絳和西北方向的皮氏,以及安邑東南方向的夏縣,妄圖憑藉著山川與河流的地利條件準備死守。而張揚的殘兵敗將此時正奔著聞喜而來。
高順大軍隨後開進了司州的河東郡。(未完待續。。)
第二百八十九章:破敵之路(一)
徐濟、樂義、高順三人正站在軍用沙盤前,談笑風生。若是被外人看見的話一定會大為錯愕。
不提高順和徐濟許久未見的重逢之情,只說高順麾下算上陳到所部的騎軍也只有三萬人不到,但是王匡自身的兵力就有四萬多人,再加上地方的豪強勢力的族兵和私軍,總兵力恐怕至少不下八萬人,高順所率領的這一支兗州軍雖然強悍,但是面對著一群志在死守的敵人,形勢還是不容樂觀。
而且兗州自改制後軍中分工極為明確,更實行了徐濟從後世剽竊來的類似於後世軍隊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制度。
高順的陷陣營本是兗州最精銳的攻堅和守備不對,但眼下高順率領的這一支大軍其實並不是他一手訓練的嫡系而是兗州最早的精銳部隊,實際上屬於混合兵種,這就是陳到最早徵募的那些騎軍加上來自於潁川的徐濟的親衛軍,這支部隊可以說在兗州軍中裝備最為精良,最善於閃電戰術,尤其是陳到訓練的兗州騎兵,受徐濟的思維影響,他訓練的這支騎軍兼有重騎兵和輕騎兵的特點。因為其強橫無比的攻擊性,所以高順這一次帶出來的其它兵種,諸如斬馬刀兵、重步兵、鉤鐮槍兵都相當於陳到這支騎兵的附屬而已。並且高順接受徐濟的建議,在兗州騎兵中採取了後代蒙古騎兵的戰法,使得輕重騎兵的搭配日趨合理。
波才大軍則擅長於游擊戰和山地戰,手下士兵都有著極強的格鬥能力,使之在某些有利的地形上發揮出不遜於騎兵的強大攻擊力。
而留守幽州的張郃與高覽手裡的那一支部隊則是一隻以重型器械為主的部隊。這支軍隊最擅長的就是攻城,各種遠端武器威力十足。但是因為一直在幽州按兵不動,所以這支軍隊的威力到現在還不為世人所知。但是若是以為這支軍隊的近戰能力低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公孫瓚的大敗而歸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荀攸率領的大軍在兵種編制上和高順這一次率領的大軍相差無幾,只不過因為荀攸領軍以穩重見長,所以更加擅長因地制宜的利用軍隊,但是有一點和高順大軍相同,那就是攻城非其所長,當然若是非要強攻城池的話也並無不可,因為兩支大軍中的強弩手還是很厲害的,而且騎兵的神臂弓也是攻城的利器。只是非到萬不得已。高順大軍是絕對不會攻城的。前一段時間和張揚的楊醜大軍作戰,把對方困在城中,那也是極少數的情況,畢竟對方當時已經元氣大傷,更被打寒了膽,無力突圍。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則完全不同,聞喜、安邑和夏縣這三個地方根本就是首尾相連,因為三地相距並不遠,所以可以遙相呼應。高順大軍何來圍城的資格?所以現在在軍營中的輕鬆氣氛就分外讓人感到詫異了。
此時,高順正在向徐濟介紹聞喜、安邑和夏縣三地的情況,只聽高順侃侃而談道:“主公,我們現在雖然在聞喜城外。但其實卻是在面對三面之敵,聞喜、安邑、夏縣三線的兵力加在一起總有五萬之眾,尤其是安邑。乃是河東郡的治所,城牆高大。守城器械完備,城中糧草極多。還有夏縣之敵互為犄角,實在是固若金湯。以我們的兵力要去直接攻打安邑,肯定會傷亡巨大,未免得不償失,所幸聞喜的兵力並不多,守城的人只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而這已經是聞喜的極限了。我們或可先對聞喜的敵人下手。”
一旁的豪漢樂義此時卻少有的動上了腦筋,介面道:“不過聞喜城的防禦工事乃是依傍大河建立的,現在已經是夏季,河水開始上漲,水勢頗為湍急,所以急切攻城並非上策。不若到聞喜城的北邊渡河,然後攻擊聞喜,方是上策。”
徐濟和高順相視一笑,後者對樂義道:“樂義將軍所言正是對方對我軍行動的猜想,若是我軍果真如此的話,那才真是合了對方的心意呢!”
樂義一呆,才要說話,卻被徐濟截住,徐濟笑道:“哎,奮武,稍安勿躁,你可不要不服氣,子和說得有道理。若是單從攻打聞喜來看,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的辦法從聞喜城的東面渡河攻擊聞喜,只怕我們渡河才到一半,就已經變成了城中弓箭手的移動箭靶,所以,是個傻子都猜得出來,我們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