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一見這面旗幟,馬上絕望的如喪考妣,心知自己今日難以倖免,就欲拔劍自刎,不想在徐濟的手中受辱。卻被身邊的逢紀一把抱住,苦苦哀求袁紹不要做傻事,並且召喚來一名對袁紹忠心耿耿的小兵。和袁紹更換衣服,待那小兵穿戴整齊上馬後,逢紀便抽出佩劍,照著馬股就是狠狠一劍。刺的戰馬嘶鳴,向前奔去。
而袁紹和逢紀則趁亂隨著己方計程車兵向外奔逃。幸好在這林木處處的地方,不利箭矢攻擊。否則袁紹和逢紀早給射倒了。此刻他們已經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只聽見四周喊殺連天。慘烈之極。
才逃出去不多時,就聽見身後傳來了震天的叫喊聲。袁紹知道那是徐濟麾下士卒勝利的歡呼聲。
袁紹悽惶地看了看身後,再也忍受不了心中的懊惱,大吼一聲,口中噴出一口鮮血,在逢紀的呼叫聲中,緩緩倒下……
此時,這裡只剩下徐濟的爽朗笑聲和他麾下軍隊的歡呼聲。
公元一九二年六月,在冀州和兗州連遭敗績的袁紹憂鬱成疾。又在徐濟麾下的高順大軍的連連攻擊下無法在兗州立足,最後唯有選擇退出兗州,走投無路的袁紹在萬般無奈下唯有投靠自己的弟弟袁術而去。
不過沒有人會可憐袁紹,因為徐濟向天下發出了公告,把袁紹派人刺殺郭嘉,逼迫韓馥與之聯手欲對青州不利的事情添油加醋地寫了出來。更把袁紹想要立劉虞為帝的老帳翻出來大說特說。
道理總是站在勝利者的一邊,現在的袁紹哪裡還有時間和實力去和郭嘉打筆仗呢?所以徐濟當然是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了,再加上有文筆極佳者的大肆渲染,一時間,袁紹變得聲名狼藉,簡直就成了袁氏家族的敗家子。誰要是與袁紹聯手的話那簡直就是和整個中原為敵。至於說到袁紹妄議廢立皇帝的事情更是成了袁紹政治生涯上的一大汙點。
前一點時間在徐濟和劉虞的倡導下,承認漢獻帝帝位成為了天下輿論的主流,所以袁紹當年在諸侯會盟時主張使得袁紹遭到了天下人的唾棄。
這件事情發展到最後變成了誰和袁紹聯手,誰就變成了天下的公敵。
受這件事情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兗州刺史劉岱,他的實力本來就被波才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完全耗盡,劉岱憤怒異常,卻又無處發洩,就在此時,自青州劉氏家族傳來了書信,劉岱的老爹劉方病重。
內外交困的劉岱終於屈服,先向朝廷遞交了辭呈,並乾脆的舉薦徐濟為兗州刺史。
其實這只不過是個形式,在長安方面還沒有任何反應的時候,徐濟已經走馬上任,成為了新一代的兗州刺史。
與此同時,與袁紹合作的公孫瓚果然如梁習所料想的一般出兵偷襲高順肅大軍,結果被全力監視其動向梁習先一步察覺,一方面佯裝不備,向南潰逃,另一方面則先一步通知屯兵渤海的樂進所部軍隊,令其向范陽郡移動。
樂進原本就聲名不顯如今更是攻其不備,迅速地攻克了范陽郡,還作出了向右北平進攻的態勢。出乎公孫瓚意料的事情是,幽州刺史劉虞對此事居然置之不理。
得到訊息的公孫瓚大為光火,立刻回兵范陽郡,豈料此時高順大軍去而復返。並且展現出了恐怖的戰鬥力,只一戰便消滅了公孫瓚兩千“白馬義從”。公孫瓚不敢戀戰。重整人馬後向范陽郡進軍。希望以騎兵的速度拉開與高順這支負重量極大的重型部隊的距離。
而高順依照徐濟的命令並不追趕,而是按照原定計劃趕到安熹屯兵。
而匆忙趕回的公孫瓚遭遇到了在半路上設定埋伏的樂進所部。威震塞外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本就是殘部更是在樂進帶來的陳到所部騎兵面前敗下陣來,公孫瓚狼狽逃走,倒是袁譚先一步發現事情不對頭,在半路上偷偷溜走,取道幷州,一路向豫州而來。
樂進所部在打敗了公孫瓚後,劉虞如同梁習預料般的一樣站出來當和事佬,樂進嚴守徐濟的命令,只要求劉虞交出公孫瓚。其他的事情一概不予計較。
這件事情在幽州內部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劉虞的手下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公孫瓚畢竟是幽州的官員,豈可交由徐濟處置?再者說公孫瓚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趁此機會收為己用,豈非美事?
另一派則認為收容公孫瓚乃是得罪徐濟,乃敗亡之道,更何況公孫瓚桀驁不馴,根本就是難以收服。應該趁此機會收拾公孫瓚。
兩派各執己見,誰也不能將對方說服。而這正是徐濟要的結果,樂進自然也是樂得看笑話。
不過這樣卻給公孫瓚了喘息的機會。公孫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