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影產品營銷新網路的構想得以實施。
傳統的電影產品銷售渠道。是拍攝單位完成作品之後,交付審查;審查完了之後,複製若干份。由院線方釋出上映訊息,吸引觀眾買票到電影院來看。
但是這種模式在中國這樣的國家。有著致命的弊病。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分佈不均勻,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城市與城市之間無論是影院建設的質量還是人口密度與支付條件,都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在北京市,可能每十萬人就享有一個電影院;市民出行二十分鐘範圍內一定能看上電影;一箇中等收入家庭每個星期都有閒錢可以去電影院消費……
而同是中國觀眾,西北的一些城市可能整個城市或者城鎮都沒有一家電影院;要看電影只有碰巧趕上單位活動,還得包車走個老遠;而一張電影票的價錢可能是全家幾天的菜津……
想這樣的現實狀況,所謂的“兩億市場”或者“世界上最大的潛力市場”云云,只不過是場面上一句恭維的虛話,根本轉化不成資本。
孫老爺子和易青所想象和所要進行的電影產業改革,非常重要的根本一點就在於,要改變這種不均衡,使這個市場最大可能的均衡起來。
這就迫切的需要一種新的機制,使得由於客觀原因無法接觸到電影產品的地區和觀眾,同樣有接觸和消費電影產品的機會,而且這個消費的水準還應和這些觀眾的經濟水平吻合——不怕你不消費,就怕你消費不到、消費不了。
而這一點,阿鼠在將近十年前,還在北大電影社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並且大膽的最解決這個問題做出了一系列的構想一一這個天才而勇取無畏的文化傳道者、苦行者,用他的青春和生命實踐了自己的理想。
在今天晚上,這臺新式放映機測試成功透過之後的不久一一或者就在下個月,韓山平將代表廣電、中影向全國的電影同業者釋出由易青和阿鼠執筆起草的《中國電影新發行發售試行條例》。其中非常重要地一條,就是建立二級電影產品的發售渠道和經營方式。
“呼山不來去就山”一一既然電影院這種固定僵化的模式不能使大多數觀眾平等的享受走進電影院的權利;那麼就讓電影院“走”到他們中間去。
象阿鼠的文化志願者小隊這樣的職業放映員,就是流動的“電影院”。
放映員由院方和拍攝方培訓聘用,參加國家文化部和廣電部的統一考核,領證上崗。
複製院線商和製片公司這個兩個渠道發到放映員地手裡。由這些放映員自主靈活的在各個城市、鄉鎮、社群、居民點尋找放映和銷售的機會。
這些放映員可以靈活機動的和居委會、物業公司、餐飲娛樂場所經營人等任何能與人群產生聯絡的實體達成協議,進行放映銷售活動。
這種放映形式對每名觀眾收率地費用,大概比對中檔電影院一部電影的票價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實行統一收費包場制;並且根據當地觀眾的收入消訪費水平進行調整,目標消費群定在中低階層,一般的普通市民都能接受的水平。
這種銷售方式聽起來有點象當年地“五元電影院”,但是其實有本質的區別,因為用這種價格放映的電影,當然不能是當季熱門熱映的大片。而是二級電影產品一一也就是說,是多年前的舊片。
(作者按:一一當年曾經有一夥人異想天開的想弄什麼所謂地“五元電影院”,打著平民電影的旗號說讓老百姓都能看上電影。幸好當時廣電和中影的人還沒傻到一定份上,決然抵制了這種殺雞取卵的無視經濟規律地荒唐行為。
把任何商品進行低於其成本或者過度擠壓其利潤的處理,其結果只能是把大多數消費者的小利建立在生產者地根本利益流失上一一假如從今天起。一斤魚翅賣三毛錢,那怕是萬人歡呼,大家每天都拿魚翅來當粥喝;但是用不了幾天,把現有的魚翅喝完了,大家就會發現,永遠也沒有魚翅吃了。因三毛錢一斤地價格,不是腦子有病誰還去加工魚翅?)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國家,大多數的電影都是大多觀眾沒有看過的。我國近二十年來,年產近百部國產電影,而全國城市觀眾的人均觀影量。只有05到08部左右,更不用提鄉鎮農村了。
以往一部電影拍出來,放映的幾個星期只有一些有錢有閒的人走進電影院看過了,就束之高閣;攏共全國只有那麼幾十萬人看過:除了給盜版商增加了無限商機之外,這種經營模式實在沒有什麼顯著的好處。
現在有了這種流動銷售模式,一部電影在下映之後。可能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