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飛速崛起,然後又轟然倒塌;許多我曾經合作過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企業家,今天回過頭去看,絕大部分也已經銷聲匿跡。
託普、科利華,當年在我們IT界可以說是叱吒風雲,贏得了無數的榮譽和眼球。
科利華,曾經被美國《商業週刊》譽為中國軟體市場的“決定性力量”之一;
託普,擁有3家上市公司和150多家控股子公司,其掌門人宋如華在福布斯2000年中國財富排行榜中位列第45位。
如今,在北京上地高科技園區,曾經輝煌的紅色科利華大廈已經改頭換面。託普的重組遙遙無期,宋如華本人則遠遁美洲大陸“養病”。
還有德隆、三九、格林柯爾……這些曾風光一時的企業,如一顆顆流星,在光芒璀璨之際驟然滑落,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震驚,更多的是思索。
還有創智,這個我欲說還休的企業,這個我曾為之驕傲和自豪、為之奉獻了13年青春和激情、經歷了它的創業成長、興旺發達、風雨和挫折直至衰落的企業。
十多年裡,我和前後在創智工作過和服務過的4000多名員工一起,用我們的真誠、青春、智慧和汗水創造了創智的輝煌。可惜如今的創智,昔日的輝煌已如過眼煙雲。如今的我,雖然已經離開了物是人非的創智,雖然我衷心地期待著創智慧夠儘快走出困境再鑄輝煌。但是,每每一想到創智的沉淪,還是感到一陣陣痛楚!
這些,使我感到痛心、痛惜甚至痛苦!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科利華、託普、創智等這些一度輝煌、如日中天的明星企業都如流星般跌落?
中國企業為什麼都活不過嬰兒期
我曾經看過不少關於中國企業壽命的調查,雖然說法不一,但有一點能肯定,那就是它們的壽命都不長。� 根據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調查發現,從1995年到2003年這8年間,1995年時的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前20%企業,只有38�5%生存下來,另有61�5%的企業在2003年的時候已經不復存在。生存下來的這38�5%中,只有22�9%的企業仍然居於園區規模最大的前20%之列,其他的大部分企業規模都縮小了,還有2�1%的企業進入中關村最小淨資產企業的名單。
� 據商務部的報告稱,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3年。
� 2005年7月,據中國首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統計,全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有10萬多家企業死亡;有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有85%民營企業在10年內死亡。其平均壽命只有2�9年。
�郎鹹平也下過這樣的斷言: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5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沒有度過嬰兒期便夭折?
一根火柴毀掉一座城市
我在研讀了很多企業的案例後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在中國目前的經營環境下,企業領導人,特別是主要領導人的個人魅力被放到了無限的大,一個企業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其主要領導人的決策。
像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蒙牛的牛根生;乃至德隆的唐萬里、唐萬新、託普的宋如華……
或者說,目前階段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而只有某些“企業家的企業”。
大多數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方向和戰略抉擇,不是由健全的管理機制來制定,而是由某一領導的決策來確定。
而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成熟和不規範的特殊市場經濟環境,造就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的民營企業家。一些人奇蹟般地功成名就。在他們最風光的年月裡,企業資產都是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上演著侏儒變巨人的神話,那些企業家對利潤的追逐、對財富的渴望、對成功的期盼是毫無節制和沒有止境的,無一例外地對發展規模有著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條件下輕易獲得的成功,又使他們相信自己無所不能。在“做大做強”的口號中迷失了方向。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一、選擇兔子還是烏龜?(2)
從無數案例分析來看,很多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都是在志得意滿、豪氣沖天時轟然倒塌!
“一根火柴不值一文,但它足以毀掉一座城市。”對於企業而言,那根“火柴”可能僅僅是其主要領導人一次失誤的決策、一回不當的戰略選擇、一股不切實際的沖天豪氣、一次不妥的危機公關、一度貪大求全的盲目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