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政策呢?《南風窗》2006年年終報刊的評論員徐莉芳的文章非常好:“告別沒有發展的增長……又好又快的中國新面目,無非取決於技術與細節了。”

《細節決定成敗》一書出版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在書中我提出了“治大國若烹小鮮——公共管理無小事”的觀點,也得到政府部門的肯定。包括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瀋陽市政府、成都市政府、貴陽市政府、深圳市政府、大慶市政府、新鄉市政府、齊齊哈爾市政府等政府機關請我去做了講座,與政府官員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再加上我本人也做了兩年的廳級幹部的秘書,所以對政府的一些執行方式和管理工作有一些瞭解。我們的精細化管理研究團隊也對此作了一些研究,出版了《政府精細化管理》、《落實要到位 關鍵看結果》等書籍,試圖對政府管理工作的改善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認為:中央的許多方針大計在貫徹過程中,地方政府管理落實不到位是細節做不好的關鍵問題。

原###副部長張保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說:“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東西有時都出不了中南海。”所謂“出不了中南海”,我想主要是黨中央制定的很多方針政策到底下都走形變樣了。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做好細節、落實到位。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經·繫辭上傳》

一、調研重細節 決策靠資料(1)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的一句話,也是毛澤東留給我們的一句至理名言。

讓我們看一個小故事吧。1941年陝北鬧水旱蟲災,陝甘寧邊區經濟發生嚴重困難。6月3日,陝甘寧邊區召開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徵糧問題。天下起雨,一聲雷響,擊中了會場禮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邊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身亡。一位農民知道後,說:“為什麼雷公沒有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很快就把這個農民抓了起來。毛主席得知訊息後說:“你們先把他放了,問問他為什麼咒我?”這位農民說:“你們共產黨徵糧太多了,我們承受不了。”

毛主席立刻責令派出調查組,調研此事。調查組深入民間調查後,得出結論:“1941年邊區百姓要出二十萬石公糧,還要運輸公鹽,負擔很重。徵糧太多了。但是糧食徵少了,部隊又吃不飽。”

“雷擊事件”後,根據調查,毛主席決定不但減少當年公糧徵收任務,而且要大力開展生產自救。從此,大生產運動在各個解放區轟轟烈烈展開。在共產黨打天下的過程中,調查研究是一大優良傳統,使共產黨和群眾形成了“魚水關係”。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高層領導人也一直在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1993年7月5日,###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會議上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改革開放已經29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社會情況更加複雜。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社會矛盾。這就要求各級政府管理者能夠更加註意調查研究,研究各個階層的社會訴求,關注每一個社會問題的細節。這一方面,###總理給各級官員做出了極為突出的榜樣。

###下基層去考察,喜歡不按安排的路線走,喜歡到處轉一轉。到的盡是貧困地區,深入的是基層百姓,關注的是熱點問題。2001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到江蘇宿遷考察,他沒有去市政府,而是隨意走到一塊農田和農民打起了招呼。當時###是輕車簡從。田裡幹活的農民不認識他,把他當成前去考察的不受歡迎的“幹部”。

###回憶道:“一位婦女扯著嗓門喊記者不要給我們拍照,說我們解決不了問題!聽到這話,我把那個婦女叫到眼前說,你有什麼事跟我說說吧。那個婦女和我面對面時沒有認出我,於是講了很多農民負擔重的問題。”

“這位婦女直到我走的時候氣還沒有消。”###回憶說:“當時我一點也沒有不高興,我的心裡只有難過。”“每次我到江蘇,我就在想,不知道宿遷現在情況怎麼樣,是不是現在農民都高興了呢?”說到這,###的聲音有點哽咽。2003年3月,###出任總理,在人代會的記者招待會上,他說:“到中央工作後,全國2500個縣區,我跑遍了1800個。”

2004年3月4日,###在參加政協經濟界、農業界委員聯組會議時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200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