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槓桿作用被無限地放大;此外,金融機構的絕對霸權,透過對金融產品消費市場蓄意製造非理性的樂觀,驅動投資人追星捧月,使投資公司和投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互惠的生命共同體,濫用信用,過度消費,對整個市場實行空前的壟斷操縱。
投資人玩的是血汗錢,血本無歸後欲哭無淚,求助無門,而金融機構玩的是大眾的錢,輸掉了是投資不當,毫無擔當,最多失去獎金,賺了則是巧取豪奪,鉅額提成。
格林斯潘的“低利率”和“放松管制”政策,從曾經的功績變成當今的罪名。
金融衍生品是華爾街貪婪本性和高科技結合後的極致表現,無數次成就了華爾街的輝煌,但積石成山,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導火線,最終造成玩火者*的慘烈後果。
歷史的教訓值得記住,房地產一旦崩潰,進入衰退和蕭條期,短期復甦並不現實。
2006年,好景不長,美國房地產U─轉”,大幅度調整,泡沫驟然破滅。
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金融危機全面升級,全球金融市場遭遇滑鐵盧。
供需結構的失衡和錯位,導致華爾街上演了一場金融危機的大戲。
在大喜大悲的劇情裡,貪婪的慾望貫穿首尾,金融技衍生高科技作為幕後主角或推手,興風作浪,導致危機更劇烈,傳播更迅速。
高科技,不是金融衍生品的直接翻版,但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利用和擴充套件,已經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已經普及到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鄉鎮企業都能鋪設計算機生產線,製造行動電話晶片。
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下,誰敢預言,高科技沒有越來越逼近終結的巔峰,沒有越來越進入無法逾越的臨界點,決不會重蹈金融衍生品興衰的覆轍?
如果連小鞋匠都告訴你該買房炒股了,那麼泡沫破滅的時間只是分秒問題。
中國目前漸入雲端的房地產,其膨脹程度遠遠超出了絕大多數國民的付款能力,崩盤的風險在瘋狂炒作中不斷積累,值得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視,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PBS),最近錄製了一個紀錄片《警告》(The Warning)。
影片真實地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一個金融故事,時任美國聯邦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的布魯克斯麗?博恩(Brooksley Born)就金融衍生品的潛在風險,向美國政府預先發出了警告。
可惜的是,她的警告被當局置若罔聞,不屑一顧。
在研究了近萬億美元的場外金融衍生品(OTC)和“信用違約互換”的巨大危險之後,博恩呼籲政府採取果斷的措施對其實施必要的監管。
事與願違,她不僅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援,反而在一夜之間成為華盛頓權力階層極力*的物件。她的建議和提案在國會聽證時,被更有權勢和威望的前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前國家經濟委員會顧問薩默斯、前財長魯賓以及當時的證券委員會主席李維特聯手堵截,迅速打入冷宮。
博恩女士的預言,在此後的10多年間一個接一個證實,這些金融性質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如同超級炸彈一顆顆定時起爆,例如,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長期資本管理危機,本世紀初震撼世界的華爾街金融危機,還有至今尚未引爆的數百萬億金融衍生品合同,等等。
在金融危機發生一週年後的今天,讓世界記住博恩女士再一次發出的警告——“金融危機,在現在和將來的歲月裡將不斷髮生”。
夕陽西下還是旭日東昇
高科技產業大起大落
人類最關心的是,如何破解危機,走出危機,因為它攸關危機是否繼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嚴重局面,比如,破壞力更大的危機可能最終導致人類社會大規模動盪不安和戰火硝煙。
在現階段,精準地定義高科技衍生的科技危機並不重要,能夠載入史冊的定義需要時間和智慧來分析和結論,因此它的詳盡的演變過程、理論模式和深層影響,還是留給學術界的大師們在未來的歲月里加以充分擴充和完善。
科技危機的基本特徵十分清楚,生產能力遠超消費需求,產能和勞動力嚴重過剩,供需架構永久性失衡和錯位,難以修復。
高科技企業自2000年泡沫以來一直在低層徘徊,至今還沒有緩過氣來,而納斯達克指數在2008—2009年再一次深度下挫,情勢不容樂觀。
谷歌、百度、英特爾、思科等高科技巨人,甚至綜合性工業巨頭通用電氣公司,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