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依靠的不是制度,是自我
“國家的價值,從長遠來看,在於組成這個國家的社會個體價值
的實現。”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我們對體制寄予太多厚望.而忽略了人類自身的能力。”
——本傑明·迪士累利
“自助者,天助之”——這則古老的訓誡已被公認為是個人成就自我的心理基石。它體現在生活的各處,也是國家強盛壯大的根本所在。從效果上看,外界的幫助使人愈加脆弱,自助卻使人得到恆久的激勵。無論你為某一個人或整個團體做了什麼,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是減弱了他們為自我而拼搏的動力與必要。在人們受到過度引導和充分管控的地方,人們無法自立的趨勢必然會形成。
即便是最佳的制度也不可能給人積極的幫助。或許,制度所能做的,充其量就是給予人們發展自我與完善個人狀態的自由。但人們總是趨向於相信他們的幸福和成功是透過制度而不是自身的行為來完成的。
事實上,過往的例證均表明:一個國家的富強全賴其國民的天性,而不是它的體制。因為國家僅是社會個體的集合,而文明自身也只不過是組成社會的男性、女性、孩童完善自身的問題罷了。一切事情均由個人的內因所掌控,外因產生的影響相對為輕。奴性最強者並非為被暴君所統治之人(儘管此統治是極大的罪惡),而是自身在道義上充滿無知、自私、邪惡的因子。
我相信,只要把心力放在勤奮自修與精益求精上,我們將比任何時代都擁有更好的機遇和光明的未來——我們已然起步,但堅韌不拔才是成功的必要推動力。只要熱情滿懷地前行,我深信,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就將共享整體幸福、個體獨立的理想狀態。
任何國家的現況都是其無數代國民思想與辛勞的成果。生活在各階層各條件下的堅忍的勞動者們,包括土地的耕耘者、礦山勘探者、發明家、探險家、製造業者、機械工、手工業者、詩人、哲學家和政治家,都為塑造自己的國家做出了貢獻。他們代代努力,將勞動成果不斷增新推高。
這些不斷延續的偉大勞動者——文明的締造者——將處於混沌狀態的工業、科學、藝術理出了明晰的秩序。因此,生存在地球上的各個種族,在自然演化的程序中,一代代傳承著先輩精湛的技藝,以及辛勤勞動所創造出的寶貴財富。這些財富在我們手中得以傳播,並留給我們的後繼者.在此過程中,它們非但絲毫未損,還會得到更大的完善。
自立精神,正如它在鮮活的個人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在任何時代都是英國人性格的一個顯著特徵,也是衡量國家實力的真正標準。
通常,有一些極優秀的個人,在成為公眾領袖之後獲得廣泛的尊敬。但是,我們的進步也應同樣歸功於難以計數的普通勞動者,儘管他們籍籍無名、平凡至極。在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戰役中,雖然僅有將軍們名垂青史,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勝利戰果是透過士卒們的果敢和勇猛才贏得的。
同樣,生活是另一場“士兵的戰鬥”——人類在何時都是最偉大的勞動者。其中絕大多數人終生默默無聞,他們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與那些有幸彪炳史冊的偉人們相比,但即便是最卑微的人,只要他在勤奮、節儉、對生活保持公正誠實的態度等方面足以成為人們效仿的典範,那麼,就可以說他對祖國的美好生活產生了現實和長遠的影響,因為他的生活和品行潛移默化地薰陶了他人,並在社會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常情表明,富於生機的個人主義對他人的生活與行為的影響是深刻的,它也是真正的實效教育。與此相比,小學、中學、大學所給予人們的教育僅能算是最簡單的文化啟蒙,而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教育來自我們的家庭、街道、商店櫃檯、生產車間、織布機坊、耕地間、財務室、手工作坊、擁擠噪雜的人群中,這是社會成員接受的“最後指導”,即席勒所謂的“人生歷程的教育”,它表現在人的行為、品行、自我修養、自我駕馭等方面。
所有這些都在於正確地引領人們,使之更好地擔負起人生職責,取得事業成就。這種教育無法從閱讀書本和學術訓練中獲得。對此,培根用其慣有的頗具分量的語言講到,“學習並不能教會人們怎麼用它們,那是一個屬於學習之外的超越學習的智慧,它只能透過親自觀察實踐來獲得。”這句話既適用於實際生活,對才智本身的培養也適用,一切實踐都證明並增強了其合理性。
一個人的自我完善是透過工作而不是透過讀書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