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子這種兩極分比,波及到人類性生物學和性心理學的各個方面,最重要的直接後果是,女性在性細胞中有更大的投入,女性一生中只能生產約400個卵子,其中最多20個可望成為正常的孩子,孕育孩子的代價更為高昂,與此相反,男性每次可射出一億個精子。授精後,他的生理任務就完成了,他的基因跟對方平分利益,投入卻少得多,除非對方能使他對撫育後代作出貢獻。如果男性隨心所欲,理論上他一生就能給成千上萬個女性授精。

由此引起的兩性利益衝突不僅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也存在於多數動物中。雄性具有攻擊性,在雄性內部特別明顯,交配季節尤為劇烈,對於大多數物種,雄性最有效的策略都是武斷,雄性在雌性懷孕期間還可以給許多雌性授精,雌性卻只能從一個雄性那裡受孕。如果雄性在交配上不受限制,一些雄性便可能成為天之驕子,一些雄性則可能是老不走運的“倒黴鬼”,同時,正常雌性都會懷孕,雄性的一系列特性因此產生:好攻擊、草率、感情易變、缺乏鑑別力等等。對於雌性來說,理論上有效的策略卻是靦腆持重,直到識別出具有優良基因的雄性。在需要撫育子女的物種中,雌性還必須注意選擇授精後更可能留在自己身邊的雄性。

人忠實地遵從這一生物學原則,的確,在性道德以及性分工的種種細節上,現存的許多社會有著由於文化而產生的千姿百態的差異。社會按環境的要求形成習俗,同時真實地再現動物界至今服從的法則;從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到極端的一夫多妻制,從男女同裝傾向到衣著舉止的極端分比等等,人們隨心欲地改變生活態度。社會時尚常在一代之間就改頭換面。然而,這種可塑性不是沒有限度的,它掩蓋著一些普遍特性,後者與進化論的有關預見密切相符。因此,讓我們暫不考慮非常重要的文化塑性,集中討論那些有生物學意義的普遍特性。

首先,人有一定程度多妻傾向。通常,性物件的改變都是男性造成的。約3/4的社會允許多妻行為,大多數還得到法律和習俗的認可。相反,多夫現象僅見於不到1%的社會中,現存的一夫一妻制社會一般只有法律上的意義,而透過納妾制或婚外關係維繫著實際的多妻制。

女性一般被男性視作有限的資源或重要的財產,因而成為攀附婚姻的受益者,這種婚姻能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多妻制和攀附婚姻本質上是互補的策略,在各種社會中,男性追求和獲取,女性被保護和交易,男兒們放蕩不羈,女兒們則蒙受糟踏的風險。在有性買賣的地方,男性通常就是顧主。妓女當然要被社會歧視,因為她們將寶貴的生育投資輕意拋給了陌生入。麥孟尼底在十二世紀簡潔地表達過這一生物學邏輯:

只有來自共同祖先的人,彼此才可能產生完美的兄弟情誼和互愛互助。締造部族的祖先哪怕早已年代久遠,後代成員也會互愛互助、互相憐憫;這樣的境界就是律法的最高目的。因此,妓女是犯禁的,她們破壞祖先的血緣。她們生的孩子對人們來說是陌生的,誰也不知道屬於哪個家族,連親人也不知道。這對孩子及其父親是最大的不幸。

性的分工也體現在解剖學上,男性體重平均比女性高出20~30%。按單位體重來說,他們在大多數體育運動中都表現得更有力迅速。四肢比例、骨胳扭力和肌肉密度都特別適於奔跑和投擲-這是遠古狩獵-採集社會男性祖先的專長。世界田徑賽的計錄反映了差異。優勝者中,男性速度總要比女性快5~20%。1974年,100米賽快8%,400米快11%,一英里長跑快15%,萬米長跑快10%等等,甚至在與體魄大小、力量關係不大的馬拉松賽中也要快13%,馬拉松賽女選手較有耐力,但男選手跑得更快,用5分鐘一英里的速度可連續奔跑26英里,這不能僅僅歸因於刺激不夠和訓練欠佳,著名的東德和蘇聯女選手是從全國範圍挑選、按科學程式訓練的,她們的冠軍可以連續重新整理奧林匹克和世界紀錄,但仍然達不到區域性比賽中男運動員的平均水平,當然,將全部男女運動員作一比較,事情也不盡如此,最優秀的女運動員比大多數男運動員出色,女子田徑本身也是激動人心的角逐,但是平均水平和最高水平有著本質的不同,1975年美國女子馬拉松冠軍在男子全國名次中只能排到752位,身材也不是決定因素。體重在125到130磅的小個頭男運動員,可以取得和身材更高大的女選手一樣好的成績。

同樣重要的是,在少數幾種運動中,女效能與男性匹敵甚至略勝一等,如:長距離游泳、藝術體操、精確射箭(短距離)、小口徑步槍射擊等等,這些運動跟原始性的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