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E。O。威爾遜著 林和生譯

第六章 性

性屬於人類生物學的中心問題,變幻莫測的性滲透了我們生存的每一個方面,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從本質上說,性的功能並不主要是生殖,這一事實導致了性這個問題的複雜與含混,進化過程為生物的繁殖創造了比交配和受精遠為簡單有效的方法,細菌乾脆一分為二(常常20分鐘就分裂一次),真菌排出大量孢子,水螅直接從軀幹長出後代,海綿動物的每一塊碎片都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如果增殖是性的唯一目的,哺乳動物祖先的進化就不必需要性的參與,人類成員都可能用無性方式生殖,從中性的子宮表皮細胞產生後代,至少一個受精卵可能分裂成同卵雙胞胎,在這種少見的情況中,我們就遇到了快速的細菌式無性繁殖方式。

性的基本功能也不是給予和獲取快感,大多數動物的性行為都是機械的,也很少有性交前的撫愛。細菌和原生動物沒有神經系統也能完成性的結合,珊蝴、蛤以及其它許多無脊椎動物乾脆把性細胞排入水中,它們沒有大腦,當然不會有相應的意識活動,因此,快感充其量是交配的強化手段。誘使複雜神經系統的生物投入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以求愛、交配和撫育子女。

不僅如此,性活動從各方面說都得付出很高的代價,充滿了風險,人類生殖器在解剖學上的複雜性,使它們易患致命的宮外孕和性病等,求愛的時間超過了傳達資訊的基本需要,這即消耗能量又帶來危險,因為越是衝動,就越容易被對手或敵人傷害。在微觀層次上,決定性狀態的遺傳機制不僅十分精微,也容易受到干擾。人的一種性染色體過多或過少,或者胎兒發育中激素水平發生了微小變化,都會導致生理和行為的反常。

這就是說,性本身並沒有直接的進化論功利,這還沒有考慮有性生殖必然帶來的遺傳損失,無性生殖的後代都跟親本完全相同,而對於有性生殖,如果性伴侶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後代的基因就有一半是外來的,此後,基因投資還將每代損失一半。

無性生殖因此具有充分的優越性:它不需要合作者,是直接、安全、節能和利己的。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性的進化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性創造多樣性,為了應付環境的不測變化,親代投下了多樣性的賭注,假設現有兩個物種的成員都帶A、a兩種基因,不妨說是褐眼基因(A)和藍眼基因(a),或者右利手基因(A)和左利手基因(a)。所有成員都帶兩種基因,因此都是Aa型,現在假設一個物種採用無性生殖,它的所有後代只能是Aa型。

另一物種採用有性生殖,生產性細胞,每個性細胞都只含一種基因A或a,因此,交配時雙方的性細胞相結合,就可能產生三種型狀的後代:AA、Aa和aa型。可見,在無性生殖中,Aa個體只能產生Aa型後代,而有性生殖的個體卻能產生AA、Aa和aa型三種後代,兩個物種的後代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現在假設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奇寒的冬天降臨,洪水氾濫或者危敵入侵,使aa型個體成為適者,於是只消一代,有性生殖的物種就將佔有生存優勢,由aa型個體取得統治地位,直到環境又變得對AA或Aa型有利。

多樣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適應性,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物種都進行有性生殖,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無性生殖的物種。後者雖然直接、簡單,卻缺乏長遠的應變性。

那麼,為什麼通常只有兩種性別呢?理論上講,既可以產生單性的有性生殖系統,即解剖上一致的個體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生殖細胞,並將它們不加區分地結合起來,一些低等植物正是如此,也可以產生幾百種不同的性別,如象某些真菌一樣。然而,只有兩性系統盛行於生物界。看過,這種系統能提供最有效的分工。

雌性的典型職能是造卵,較大體積的卵能抗禦乾燥,在條件不利時利用卵黃維持生命,有利於由親體轉移到安全地帶,受精後立刻就暫時提供分裂需要的營養,而不必從外界攝取。雄性的職能是生產精子-種小小的配子,精子是最小的細胞單位,簡化到只有一個僅含DNA的頭部,尾部儲有足夠的能量,提供這個DNA容器接近卵子的動力。

受精時兩種配子相結合,使基因即刻混合起來,暫時儲存在卵子中,這樣支配產生的受精卵,更有可能至少讓某些後代在環境變化中得以生存,受精卵包含了新的基因成分,這是和無性生殖細胞最根本的差異。

兩性細胞在解剖上可以有極大的懸殊,例如人卵比精子大85000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