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什麼樣的崛起?人們正在拭目以待。
俄國(蘇聯)一直渴望成為大國強國。它的追求十分執著,雖屢遭挫敗,但從不氣餒;雖代價巨大,但也接受認可。它的目標更不一般。俄國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於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俄羅斯的心聲,它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絕非一般的強國,而是壓倒其他一切國家的頭號強國。
俄國的崛起有著與其他大國不同的鮮明特點。它地處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崛起之路,既不同於歐洲國家,也有別於亞洲國家。相對於東方,俄國更早接觸西方,更多效法歐美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相對於西方,俄國更習慣於自上而下的改革,群眾也樂於追隨一位“好皇帝”去實現強國理想。
俄國注意吸收東西方的長處,再加上對強國追求的執著認真,終於在19世紀上半葉出現令人吃驚的崛起。跌落後,在20世紀又再度崛起,而且是更大的崛起。
但是俄國的兩度崛起都沒能維持太久。俄國始終在東西方文明之間徘徊,既不知應進入哪一邊,更沒有形成能與東西方文明相比肩的獨特文明。俄國向歐亞的學習不免有膚淺之弊。它的崛起更多依靠軍事力量的增長和武力的擴張,根基不牢,文化底蘊不深。而過分的強國追求更使俄國外強中乾。打敗拿破崙軍隊、號令全歐洲的俄國,原來卻是一個泥足巨人,接連在克里木戰爭、俄日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北;擁有能毀滅全人類的核武器、令全球側目的超級大國,未經認真較量就頃刻瓦解。
俄國崛起的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騰飛;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勢隕落。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以“第三羅馬”自居的國家
在人類文明史中,俄羅斯是一個後起的國家。9世紀,東斯拉夫人在歐洲東部陸續建立了眾多的小公國。13世紀後,受到金帳汗國的韃靼蒙古人統治。這期間,莫斯科公國興起,相繼征服東北俄羅斯各公國,並擺脫蒙古人的統治。直到16世紀初,才建立起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俄羅斯國家雖然成立很晚,但雄心不小。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莫斯科千方百計同拜占庭皇室攀關係,一心想做帝國的繼承人。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同時,把曾是羅馬軍團的標記,後來是拜占庭皇室徽記的雙頭鷹拿來,刻在國璽上。進而又把雙頭鷹作為俄國的國徽,以表示自己同拜占庭帝國一脈相承。到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進一步打出“第三羅馬”的旗號。宣稱人類的歷史就是體現基督教思想的三個國家的歷史。前兩個基督教國家——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都已崩潰,俄羅斯目前雖然弱小,但它是當然的繼承者。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它將永遠屹立於世界,不會有第四個羅馬出現。
在“第三羅馬”思想的鼓舞下,莫斯科公國想盡一切辦法來提升自己的地位。1547年1月,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烏斯賓大教堂舉行隆重儀式,為伊凡四世加冕。祈禱儀式過後,大主教馬卡里把鑲滿珠寶的莫諾馬赫皇冠戴到伊凡四世的頭上。自此以後,昔日的莫斯科大公便成了俄國的第一個沙皇。
沙皇來源於古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意即皇帝。馬卡里在祝詞中宣佈,莫斯科沙皇的權力來自上帝,他的權威至高無上。伊凡四世被稱為雷帝,他採用各種殘暴手段打擊封建割據勢力,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統一後的俄國,其國土面積只有280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內陸小國。但它已自視不凡,自詡為東正教的中心,負有彌賽亞(救世)的使命,要拯救整個世界。由此,世界強國的目標被深深植入俄國政治之中,成為永恆不變的追求。大國情結始終在推動俄羅斯前行。
二、崛起為橫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1)
俄羅斯發祥於東歐草原。周圍既沒有高山大川可憑,也沒有雄關險隘可守。俄國就像一架沒有護欄的嬰兒車,不斷遭受外界的騷擾和入侵。俄國人民在###和苦難中磨練出不屈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
莫斯科一心要把“嬰兒車”變成令人生畏的大國。它打敗韃靼人後,便開始向東擴張,越過烏拉爾山,侵入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17世紀中葉到達黑龍江流域,國土面積增加了兩倍多。但在歐洲,通往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