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器進口的比重僅佔蘇聯消費量的0�9%,鍋爐、發電機、農業機械和拖拉機都停止了進口。這顯示了蘇聯經濟的獨立自主性,但也失去了利用西方資金和技術的機會,影響了國力的增長。

為了保證工業的快速發展,政府實行高積累,大投資。1922—1928年的7年期間,國民經濟的基本投資僅為265億盧布,第一個五年計劃猛增為645億盧布,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更增為1334億盧布,其中一大部分用於重工業。這一作法明顯加快了建設速度。在頭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共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第一年1928年到戰爭前夕的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長16�8 %;重工業發展更是迅速,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長21�2 %。同期,鋼的年產量由430萬噸增加為1830萬噸,煤由3550萬噸增加為1�6億噸; 石油由1170萬噸增加為3100多萬噸,發電量由50億度增加為483億度。1930—1931年與1935—1937年相比較,飛機的年均產量由880架增為3578架;坦克由740輛增為3139輛;火炮由1911門增為5020門。斯大林的建設模式、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使蘇聯僅用十幾年的工夫就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工業產值在歐洲佔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二位的社會主義軍事強國。

蘇聯的壯大還得益於外交的成果。蘇聯長期處於帝國主義封鎖包圍之中,基本被排斥在國際舞臺之外。斯大林注意藉助國際革命力量壯大自己。他強調布林什維克黨和蘇維埃國家是最先進的,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是推動他國革命的基地。因此他認為蘇聯的利益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要求各國共產黨把蘇聯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服從蘇聯的一國利益。他還透過共產國際確保各國共產黨“絕對地、無條件地、公開地和忠實地捍衛蘇聯、保衛蘇聯”。斯大林:《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國際形勢和保衛蘇聯》,《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頁。 由於得到國際的支援,蘇聯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20世紀30年代,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威脅各國安全。斯大林正確判斷和利用了新的國際形勢,主動調整外交戰略,改變過去對國際聯盟的敵視態度,積極倡導建立集體安全體系,反對德國、義大利的侵略擴張。蘇聯同英法的關係逐步改善,1933年又同美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1934年,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常任理事國。從此,蘇聯完全走出被孤立、被忽視的處境,重新以大國身份返回國際舞臺。

四、再度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5)

蘇聯的迅速崛起震驚全球,但也有重大的弱點和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看來(斯大林)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問題(1986年9月—11月)》,《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頁。

首先,它是靠犧牲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靠犧牲農業正常發展取得的。重工業、軍事工業的片面增長使經濟發展嚴重失調,影響了國家的長遠發展。

其次,蘇聯為實現自己的崛起目標,付出了重大代價。人們為經濟建設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鮮血,雖取得成績卻長期過著貧窮和閉塞的生活。在實施農業全盤集體化的過程中,各地普遍採用行政命令和威脅恐嚇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同時將100多萬戶富農掃地出門,遷徙到國家東部和北部荒涼地區。集體化造成社會動盪,農業生產連年下降。但斯大林為了保證工業化的實施,不斷要求擴大糧食的收購和出口。1930年8月,他寫信給莫洛托夫,說:“米高揚告訴我,說收購工作在加快,每天出口100萬—150萬普特糧食。我認為這還不夠。應當(馬上)把日出口額提高到至少300萬—400萬普特。否則的話,我們的新的冶金廠和機器製造廠(汽車製造廠,車里雅賓斯克鋼鐵廠等)就有落空的危險……總之,必須大大加快糧食出口。”《斯大林致莫洛托夫的信(1930年8月24日)》,《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1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39頁。 結果,糧食產量下降,而國家收購量激增。一五期間糧食年均產量為7360萬噸,二五期間降為7290萬噸;而年均收購量卻由年均1820萬噸猛升為 2750萬噸。1932—1933年發生大饑荒,數百萬人餓死。哈薩克在1930—1933年間有將近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