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戰後美國的基本國策。換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全部發展,都可以從中找到基本線索。

由於發展高科技被置於爭霸世界的戰略地位,聯邦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落實科技開發計劃:1946年8月1日設立了原子能委員會,同年10月成立了新的總統科學研究委員會。1947年9月15日,根據新透過的《國家安全法》,成立國防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資源局、研究開發局等。1950年10月,又成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這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到10年,便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政府科技體系。在1957年蘇聯兩次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艾森豪威爾總統下令設立聯邦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國家航空和宇航局,並在1958年頒佈《國防教育法》,決定對美國的教育實行重大改革。尼克松總統上臺後,一個總統特別小組在一份報告中,又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與國家目標的關係、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聯邦機構與私營機構的關係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一個總體趨勢是:在聯邦政府的有力領導和整合下,不僅建立了一個包括政府和民間在內的龐大科技體系,而且明顯地加大了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大學日益成為美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力量。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臺階,稱霸與冷戰(1945—1990)(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社會經濟,以高科技的發展為動力,發生了多重的變化或變動:(1)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兩大科技突破,即原子能的利用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起點,迅速向各個重要科學技術領域擴散,形成包括生物、化學、能源、材料和航天在內的幾大群落,而尤以資訊科技的發展最為突出;(2)由於技術科學化,這次高科技革命較好地解決了“科學——技術——生產” 過程中的中間環節問題,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趨勢非常明顯,由此催生了一系列高科技產業,如“資訊產業”、“基因工程”;(3)隨著一大批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在傳統的農業和現代工業之外,形成了以高科技為主要動力的第三產業,並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引起了產業結構的變化。據研究,在近期生產率增長中,大約2/3應歸功於IT(資訊科技)。同時,它也帶動了整個服務業的擴大,“資訊產業”或“知識經濟成為新經濟中的代表”;(4)與此同時,高科技也逐步由新興產業向傳統的工業、甚至農業轉移、擴散,使傳統的工農業在生產、銷售、管理和服務等各個方面獲得改造,在越來越多的地區,銷售、管理企業增加了“R&D”(即研究與開發)投資,從而增加了傳統產業的含金量,使傳統產業不斷換代升級;(5)以高科技研究和產業為中心,一批擁有一定新興知識和技術,特別是新興資訊科技的人員成長起來,在傳統的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之外,形成一個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中產階級,成為資訊時代的新貴,比爾·蓋茨就是其中的代表。總之,由於高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已經或正在改變著美國傳統工業社會的動力、結構和麵貌、特徵,越來越多地顯現出某些被稱為“後工業社會”的特徵,“非物質化”傾向就是其中之一,儘管這種變化才剛剛開始,但其深刻性已令人震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上述社會經濟的變革中,“資訊科技”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自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宣告研製成功以來,而今電子計算機已發展到第五代,並進入了人工智慧和網路化時代,1993年以後,“資訊高速公路”也在全國建立起來,“資訊科技”在生產、管理、軍事、教育等人類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中被廣泛採用,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人類文明的面貌,包括人們的行為、思想和觀念以及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

美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亦是一個“後來居上”的典型。據國際經濟史權威安格斯·麥迪森研究,1950—1973年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時期”,此間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每年上升2�8%。(1973—1995年為1�4%;1995—1998年則為2�5%。)1973年,美國的GNP約為1790年時的1100倍。在美國經濟增長最好時期的1970年,其GDP是蘇聯或日本的2—3倍,法國或英國的5—6倍,印度的15—20倍。當時,美國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5%,但其生產量約佔全世界的25%,美國人均生產量約為全世界平均生產量的5倍,蘇聯的3倍,印度的40倍。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個經濟發展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