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前。電影太高階,舞臺的發展速度比較慢,只有電視螢幕,才同時具備了草根意識、大範圍傳播、造星等幾大要素。

當時,趙本山直接找到中央電視臺影視中心的主任李培森,好說歹說,連忽悠帶賭咒保證,總算從他手裡要來了《劉老根》這個好劇本。不過,央視對於趙本山單獨拍電視劇並不放心,所以派了一位叫謝曉嵋的導演和幾名技術人員到劇組。趙本山一邊跟著央視人員學燈光、鏡頭的管理技術,一邊給徒弟們導戲。趙本山在演戲上確實是天才,而當導演的技術活,也在跟著央視頂級團隊的幾番折騰之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九章 趙本山,從電影到電視(2)

當時的劇本沒有二人轉的內容,為了把自己的業務融入電視劇中,趙本山與老搭檔何慶魁,硬生生在劇本里加入了經營二人轉的龍泉山莊,以及與此相關的情節。後來何慶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就在兩部《劉老根》中,把二人轉有目的地編進去,設計一個小劇場、小劇團。第一部《劉老根》突出二人轉的本體特徵,它屬於丑角藝術,醜中見美。第二部《劉老根》主要展示它美的一面,比如唱腔、造型方面,這樣兩部《劉老根》就把二人轉完整地展現出來了。”

就此,在春晚小品之外,趙本山開始了和央視的又一次雙贏合作。由央視下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和吉林電視臺下屬吉林電視藝術中心合拍,趙本山執導,拍攝不到三個月時間,投資不到600萬元的18集電視劇《劉老根》,以13?郾45%的收視率創下了當年央視電視劇的最高。

電視劇和電影果然是兩碼事兒,就算第一部電視劇想方設法挾帶“私貨”,也沒有耽誤這部帶著二人轉“軟視”嫌疑的《劉老根》紅火。趙本山由此發現,“這一步走得太對了”,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劉老根》的出現,以及在央視及其他地方臺的熱播,引起了人們對東北這片土地的關注,甚至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對“趙本山現象”的討論。應該說,趙本山透過自己多年來二人轉和小品表演所積累起來的對喜劇、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將東北老百姓的家長裡短,表現得淋漓盡致。畢竟,老趙是透過自己的幽默風格對東北鄉土文化進行解讀,將東北黑土地上所特有的東西個性化地搬到熒屏上,不但讓觀眾耳目一新,而且大家也很買“老根兒”的賬。

或許,正是由於趙本山在《劉老根》中透過“趙氏幽默”將中國農民的樸實、機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繹得非常透徹,才有了趙氏電視劇的大眾化流行。

自認為是電影票房毒藥的趙本山,靠《劉老根》在電視劇領域一炮走紅,一時間,趙本山娛樂公社的整盤棋都被盤活了。電視劇製作如同一根線,把趙本山商業公社的所有元素全部串在了一起,從《劉老根》開始,他手裡零散的生意終於能夠圍繞著電視劇整合成為一個系統的商業模式。透過《劉老根》,趙本山的徒弟們也都從原本的地方名人升級為全國名人。很自然地,這條商業價值鏈已經越來越完善。這下,趙本山終於可以不再把心思放在煤炭和運輸上了;也是從這一刻開始,他的頭髮開始花白,他的存款數迅速增加,他的班底迅速擴大。

通吃整個電視劇產業鏈

商業模式上的成功,再加上農民式的智慧,使趙本山在運營過程中如魚得水。三個三部曲不但拍攝時間是交錯同步進行的,角色安排也錯落有致。在拍“劉老根”系列作品時,趙本山等名角和徒弟的戲份比例大概是9∶1,是一個教習的作品;到拍“馬大帥”系列作品時,除趙本山、範偉、寧靜等擔任主要演員外,遼寧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和本山藝術學院的學生出演的配角戲份開始增加,比例大概增加到了7∶3,這是趙本山有意利用春晚等傳統平臺打造出來的自身光環,為徒弟們染色增光;再到拍“鄉村愛情”系列作品時,這些出演配角的徒弟已開始挑大樑,與趙本山同時擔任主角,戲份比例到了5∶5,這個時候,適當造星的時機也到了;而在《關東大先生》中,趙本山、範偉只是客串,張小飛等弟子則擔任主角,在這個階段,造出的明星已堪重用,可以出廠了。於是,到了拍《劉老根大舞臺》欄目劇時,演員由“趙家班”全包,至此,師傅可以完全退居幕後開心地數錢了。

而在成本控制方面,這些演員“白天拍戲,晚上唱二人轉,每天在電視劇拍攝地開原和瀋陽之間兩頭跑,但只開一份工資”。而且他們常常不只做一份工作,唱二人轉的同時可能還要兼任配戲、打板、樂器演奏等工作。就拿劉流來說,就算是坐上了本山傳媒副總裁的位置,也依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