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王,發揮了王的作用。這在當時是自然的事情。古書中有不少周公稱王的記載,只是到了漢代,大一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變成不可思議,於是才有周公是“攝政”、“假王”等等說法。而這也是臣子代行國政的頂峰了。

周公雖然順利的做到了人臣之最,但是還是要面臨很多麻煩。也就是說賢臣代行君主的權利是存在很多漏洞的。為此周公做了很多工作。

看著周公行使國君的權利,很多比周公輩分高的王室成員不高興了。特別是管叔,有意爭權,並且聯合地方武裝勢力起來造反。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周文王慘淡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

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爽,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征,*叛軍,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並乘勝滅掉了很多反周的小國家。

攘外必先安內就是這個時候周公發明的策略。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儘管有五十個左右,而佔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周公東征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

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釋出了各種文告,從這裡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這些都成了以後王朝成立後用於鞏固參考的資料。

周公的文功武治的業績比歷史上任何的君王做的都好。成了後世王朝效法的物件。就是這樣他也一直以人臣自居直到最後。是人臣代君主行職權的典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曆代黨爭》第二章(6)

以上這些人都曾經以宰相的身份總理朝廷政務,大臣們都習以為常,並不感到奇怪。秦漢以後,君主專制政體開始進化,貴族的權利漸漸減小,皇太后臨朝聽政才開始成為歷代常用的做法,而外戚和宦官的勢力也在暗地裡慢慢增長,他們的權勢甚至可以決定國家政策和法令,外戚宦官之禍也隨著君主專制體制的終結而開始了。

中國文化裡向來就有重視宗族的傳統。父族、母族、妻族,這叫三族,但是這三族性質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什麼關係呢?是血統關係,同姓的,父系的,這個叫血統關係;母族是血緣關係;妻族是姻緣關係。就是妻族和自己一點血的關係都沒有了,就是他們分量是不一樣的。

對於皇族來說,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是外姓人,這個叫外戚也叫做皇親國戚。宗室就是同姓的鳳子龍孫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異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這個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同不等於關係,待遇高的不一定關係好,為什麼呢?同姓的這些宗室有威脅,他也有皇位的繼承權,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沒有兒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裡面去找一個人,漢文帝就是這樣,漢高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漢惠帝繼位,漢惠帝死了以後,惠帝沒有兒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漢文帝從藩王的位置上請進京城來,請他做皇帝,所以這些藩王們都有一點點當皇帝的意思,至少是,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當皇帝的,你姓劉我也姓劉,你是高祖的子孫,我難道不是高祖的子孫嗎?憑什麼你當我不能當,所以劉濞想造反,劉安想造反,就因為他姓劉。

那麼不姓劉的,姓竇的,姓田的,姓衛的,你本來就是沒有資格做皇帝,你要做皇帝的話,那就是謀反,大逆不道,對皇帝來說,外戚反而相對安全。所以在這個時候,皇帝在政治上會傾向於外戚而不是宗室。所以漢代外戚在政治舞臺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歷代王朝外戚多憑藉皇后、太后勢力而把持朝政,權重勢大,往往威脅皇權。西漢初年,外戚干政就已然開始,呂后專政及諸呂擅權便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