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是個水利專家,面對肆虐的洪水,鯀冥思苦想,最後他想起了一句俗語:“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只要在村子周圍建上高堤,不就可以擋住洪水了嗎?鯀的想法與現在人們治理黃河水修建黃河大堤不謀而合,但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九年的時間也沒把水治好。舜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因鯀治水不利判了鯀的死刑,把他殺死在羽山之野。

可憐的鯀,做了九年抗洪工作,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點兒疲勞,就這麼冤屈地死了。然而,普天之下只有鯀氏家族是水利專家,殺了鯀以後,大水仍然氾濫,舜沒有辦法,只好派鯀的兒子禹繼續去治水。禹這時一定是滿懷悲憤前往治水前線的,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知道,前有車,後有轍。治水不成,就得走鯀的老路。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禹不再用父親堵的辦法治水,反其道而行之用“疏”,終於疏通了九河,治水成功。禹治水成功的同時,也在民間樹立起了強大的威望,有了做賢臣的政治資本。

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報仇應該是人之常情的。但舜作為千古一帝威望也是不小的,明知殺之有違民意,於是禹逼舜帝退位暗中折磨他也算報了殺父之仇,據記載,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才“禪讓”給禹王的,實際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商均肯定是個紈絝子弟,其英明神武根本與禹王不在一個檔次上,諸候不服是真的,禪讓是假,逼舜帝退位是真。禹逼舜退位後,舜經受不住這麼大的打擊,藉口去南方巡視,離開了京城,因為氣性太大,在九嶷山氣死了。禹開始明證言順的行使國家主權了,不過在舜嚥氣之前禹也是以臣子身份代行國家權力的。

可笑的是,堯舜如此充滿血腥的“禪讓”,後世之人紛紛效仿,王莽利用禪讓之論,代漢而興;三國時期曹魏逼漢獻帝“禪讓”;司馬家族逼曹魏“禪讓”;唐高祖李淵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宋太祖趙匡胤逼柴家孤兒寡母“禪讓”,等等鬧劇說明:後世英雄早已看透了堯舜禪讓“作秀”的真相,不過沒有人說破,暗自效仿不也是聖人之舉麼!當然這個是題外話。

下面我們來說個更厲害的人,這人從奴隸做到宰相,可謂國家的股肱之臣,這樣已經夠厲害了,更厲害的是他居然還流放了自己的頂頭上司。

商太宗太甲是商朝第四位國王。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為相,在伊尹的督促下,商朝國力比較強盛。可是太甲三年時,太甲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帶頭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送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居住,讓他自己反省,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宮,見祖父身為開國君王,墳墓卻十分簡陋,又從守墓老人那裡瞭解到祖父的許多艱苦創業,仁厚省儉的舊事,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確實不像話,便暗暗內疚,決心痛改前非,開始在桐宮關心孤老,遵守法制,與人為善。

三年後,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十分高興,便帶領文武大臣,攜帶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還政於他。從此,太甲以自己過去的失足為鑑,早朝晏罷,勤政愛民。遵守湯制定的法律,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也逐漸繁榮起來,伊尹見太甲成為明君,非常高興,特地寫了一篇《太甲訓》的文章來讚揚他,稱他為太宗。這個故事後來成了賢臣替國君行使國家主權的超級典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曆代黨爭》第二章(5)

臣子代行君權業績做的最好的要屬周公。說到周公,民間有不少關於他的傳說,具體可以參見《封神榜》。是個非常有才的人。

周公原名叫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的弟弟。

在商朝的時候,周相當於一個諸侯國。他們的王跟部落的酋長差不多。這時候周公就幫助父親周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滅掉商朝的基礎。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周公更是成了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他的幫助下武王順利滅商,建立大周。

滅商歸來,武王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武王在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周公,周公哭著拒絕了。武王死後,太子誦繼位,就是成王。

成王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複雜形勢,成王是絕對應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執政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