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保護,所以儒教不能與他們抗衡。

景帝時,法學家晁錯當上了御史大夫,權力駕馭在九卿之上,國家的法令大多由他來更改和修訂。漢武帝即位後,重用桑弘羊等,想學習李悝和商鞅的變法政策來治理天下,所以儒家學說和法家學說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視,並與道家學說形成水火之勢。正是因為這樣在西漢初期,墨學家,道學家,法學家,在政治上及社會上各具有相當勢力,儒學還不能統一學術界。

三、漢武帝獨尊儒術背後的手腕

儒教得到明確的肯定是在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駕崩。景帝是繼文帝之後,又一個奉行黃老清靜無為、與民休息之治,從而實現“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稱景帝時期,倉稟豐實,府庫饒財,移風易俗,黎民淳厚,西漢社會從經濟到治安都達到了農業社會美好的極點。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朝廷的無為放任,諸侯驕恣,豪強坐大,商業地主侵漁細民,割據勢力業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臨,匈奴寇邊……班固在討論當時的天下形勢時說:“漢興六十餘載,海內義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在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漢社會實已潛藏著嚴重的危機,急需有為之君起而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制禍患於未發,防斯民於土崩;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