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山東沿海居民就已經“煮海為鹽”,在數千年經略海洋的過程中,處於山東半島的齊國,繼承了利用海洋的歷史傳統,從而創造了鮮明的海洋文化,在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齊國產生過兩種觀念:一是國家觀,二是世界觀。國家觀發展成了法家學說,世界觀發展成了陰陽學說。
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他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的時代。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十分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就這樣,齊國成了“依法治國”的典範。《管子》這本書是治理策略的最好闡述。
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紛爭,一統天下勢在必然。最終統一天下的,不是強大的楚國,也不是殷實的齊國,而是起初並不起眼的秦國。秦國的興起關鍵人物是商鞅。他就是遵循《管子》的治國理念來治理秦國的。。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國曆代黨爭》第一章(5)
商鞅是衛國人,原來不叫商鞅,因為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所以叫衛鞅。他年輕的時候見衛國勢弱,就到當時最發達的魏國,給魏國的宰相公叔痤當門客。這個公叔痤是個知人善用的人,發現他是個人才後,推舉他為中庶子,一有大事,還總要與商鞅一起謀劃,並總是成功,公叔痤很器重他,打算引薦他做更大的官。
秦建國之前,乃至在春秋三百多年的時間內,和諸夏各國幾乎沒有往來,完全處於隔絕狀態。這種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時代才被打破。
只可惜公叔痤不久得了重病。就在只剩一口氣的時候,他還想為祖國和人民做點好事,於是向魏惠王推薦了衛鞅,怕魏惠王看不起衛鞅,公叔痤還特別囑咐魏惠王說“衛鞅雖然年輕,但他是當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國,比我強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殺了,以免後患”。
可就是這麼著,魏惠王還是沒聽進去,沒有啟用商鞅。可公叔痤卻因此留下心病了。按照他的邏輯,不用就得殺,可那樣又太對不起衛鞅了。於是公叔痤對商鞅說:“我先公後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趕快逃走,我已建議他殺你了”。
衛鞅則一笑了之,也不急著走。這可把公叔痤急的夠嗆,心想:小子,老爺子我是為你好,這可不是耍個性的時候,再不走,小命就沒了。
衛鞅見公叔痤真急眼了就解釋說:“既然魏王不聽您的話用我,那他也不會聽您的話殺我的。”
果然,魏惠王認為商鞅沒什麼作為,這是公叔痤病重,在說糊塗話,因而,沒有用他,也沒有殺他。
此事過了不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登基了。根據《史記》記載,秦孝公當秦王的時候,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齊、楚、魏、燕、韓、趙不相上下,而淮河泗水之間還有十餘個小國。周王朝衰微,諸侯都靠武力征伐,爭相兼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能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結盟,不為各國重視,大家都用夷狄的態度對待秦國,還不時派兵侵奪其土地。秦孝公看到秦國外受強鄰欺壓,內有貴族專橫。於是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為了尋求政改賢才,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一時間,各國的遊學士子都密集的出現在秦國,而秦國也很重視他們。這時候秦國各種學術思想都很發達,有凌駕於其它地方學術的趨勢。
衛鞅聽說秦孝公四下招賢,於是來到秦國,求見秦孝公,並以一番變法圖強的宏論打動秦孝公,官拜左庶長,受命主持秦國的變法,改名商鞅。
變法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然而商鞅卻鑽了文明發展中的空子。
據史料記載,秦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