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見到這種情形,當即判定:王安石此人詭詐陰險,不可大用,立即逐出京師。
王安石的政敵們——但當時他們都是王安石最鐵桿的支持者,是司馬光一再抗上,跟皇帝大吵大鬧,這才把王安石提拔上來。所以這一次王安石被趕走,免不了大家又要吵一架。
生平第一次,宋仁宗吵贏了司馬光,好爽。
仁宗解釋說:如果一個人一時思考得太專注忘神,誤吃了魚食的話,這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個人專注到了連一盆魚食都吃光了,還沒有什麼感覺,你覺得這可信嗎?難道這個人沒有正常人的感覺神經嗎?
事實上,宋仁宗這一次依常理推斷王安石,還真犯了一個錯誤。
因為王安石還真沒有什麼感覺神經,至少沒有味覺神經。你把一塊肉放他嘴邊,他就幸福地啃掉,你把一塊木頭放在他嘴邊,他同樣也會幸福地啃掉。
王安石有個廚子,每餐都要給王安石做鹿脯,說是王安石特愛這一口。不巧這話正好讓王安石的夫人聽到,就奇怪地說絕不可能,她太瞭解她們家老王了,老王這個人對任何東西都沒有任何感覺,絕不會單隻愛吃鹿脯的。可是廚子堅持,他的證據是他每次放在王安石桌子上的鹿脯,都被王安石吃光光。
那你明天在他的桌子上放一碟青菜。
王安石的夫人吩咐道。
到了第二天,廚子提心吊膽地在以前放鹿脯的固定位置放了一碟青菜,只見王安石面無表情,伸出筷子夾起青菜,跟吃鹿脯一樣的享受表情,嘎吱嘎吱地嚼碎嚥下。驚得廚子連聲高叫:我靠,這還叫人嗎?
王安石當然不是人,他是一個偉人。
王安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任何感覺——除了國家政務。
他所思所想,唯有一件事情:制定一項可以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經濟政策。
變法!
他在任期間就曾在自己管理的區域試驗過他的方法,正是這個原因讓司馬光注意到了他,將他請到京城做高官。也同樣是這個理由,讓名臣張方平徹底地疏遠了他。
事件起因於王安石被借到負責科考的考校,王安石到了之後,凡是他看到的規矩規則,無不一一修改過。這讓張方平這種以穩立世的名臣是萬難接受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王安石變法及西北喪師的預言(2)
他天生就是一個改革家,逮到什麼就改什麼。
而他正生於一個亟待改革的時代。
這個時代就是朝廷受困於日益吃緊的財政支出,到了宋仁宗的兒子宋英宗時候,國家財政已經是入不敷出,從老百姓那裡弄來的錢已經養不起越來越龐大的官僚隊伍了,年度虧損一千五百七十餘萬貫,佔當時財政收入總數的百分之十二。
於是王安石上萬言書,言變法之事。
宋仁宗把萬言書束之高閣。
歷史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王安石繼續上萬言書。
繼位的宋英宗還沒來得及細看,就神聖而莊嚴地死掉了。歷史同時也證明,他的死法是正確的——至少少了許多煩心事。
王安石繼續上萬言書。
這回宋神宗來了,這哥們兒頑皮,什麼事都敢幹,見了王安石的萬言書,覺得甚合朕意。
那就開搞。
如何一個搞法?
王安石的經濟政策縱橫交錯,勾連錯合此起彼伏,需要許多大部頭的經濟學專著才能夠說得明白——惜乎《推背圖》不是經濟學專著,所以我們在這裡主要扯一扯對當時民生影響最大的一部分:
《青苗法》。
該法令規定:逢災年吉年,由官府向沒有錢購買青苗種子的農家貸款,是為青苗錢,春耕時貸出,秋收時收回本息,利息為百分二十。
稍微有點高,不過在當時也說得過去了。
《青苗法》一出臺,立即遭到了守舊派人士的激烈的攻訐,這些人士都曾是王安石最鐵的哥們,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任何一個人也不低於王安石。
王安石那邊也是兵強馬壯,再加一個小人濟濟,戰鬥力空前強大。
何以小人都跑到王安石的陣營中了去呢?
無他,神宗嚴重支援王安石,凡倡言變法者,一律升官,於是許多小人壓根搞勿懂變法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就已經成為了變法的擁躉。
朝堂上大家開吵,吵到了臉紅脖子粗,指著對方鼻子罵孃的地步。宋神宗是裁判,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