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只知道寬厚忍讓,一點點相反的姿態都不敢或不能,大家就說他是“迂腐子”,這“迂腐”與“無能”就連在了一起,簡直就是一個窩囊廢;如果一個人正義感極強,對於不良以至黑暗的事情勇於干涉,也會被人譏笑為“迂腐子”,認為那樣是不智的、危險的,乃至於要對其人敬而遠之,生怕連累到自己。這樣的兩種“迂腐子”,都根於孔子的“仁”。我們在讀書人裡,不費事就能找到這樣的兩種“傻子”(雖然現在不多了),而在一定情況下,這兩面也會呈現在一個人身上,一個平常迂腐無能到可欺程度的人,有時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相對於“傻子”的,是聰明人(現在好像多了起來)。魯迅寫過《聰明人與傻子》一文,讓我們看到,“傻子”有時正是我們需要的英雄,而聰明人卻是某種精神沒落的象徵,這真是一個大悲劇。
這樣,我們必須承認孔子講過“仁者必有勇”這些話。但對於如何去勇,孔子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系統。《孔子家語》中記載擔任了魯國司寇的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