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報道。這種人距離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何止十萬八千里。君子的往往吃虧,就因為世上有了假、冒、偽、劣。所以,君子這優點,也就成了缺點或弱點。看來,人不能籠統地奉行“人不知而不慍”,要不然就吃虧。
2,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吃酒,有錢時,必給錢,“排出九文大錢”,很瀟灑;沒有錢時,“暫時記在粉版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窮困的孔乙己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品行比別人都好”。但到最後,徹底沒落時,也就沒有辦法,有十九文欠賬長久寫在粉版上。當孔乙己像個討飯人重新出現時,他也沒有賴賬,說,那所欠的十九文“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錢買了當下的一碗黃酒。可見他一直記得自己所欠的賬,只是暫無償還能力。《論語》裡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些,說明著君子的一種基本品德,限於條件,孔乙己沒有做到最好,但他是盡力而為了,我們無可責怪於他。然而,如果我們將這好品德簡單照搬於任意的情況,那就要產生問題,不是光說一句“不知其可”就算了的,至少,一定情況下我們要能對付別人的無信,不能上當,或不能老是上當,比如,楚懷王上了張儀“人而無信”的當,就會有屈原的悲憤。
3,孔乙己雖然那樣貧窮,但沒有降低自己的人格,他那件堅持穿在身上的破長衫,其實並無實際意義,充其量只能說明他堅持著破長衫所體現的某種理念,而這理念讓他不因為貧窮而另謀生活出路,他是寧可就這樣一直走到人生的末路的。當孔子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撇開“道”的具體內容,抽象地說,優秀的政治品格確實應當是這樣的。但當孔子說“君子不器”,以至於在行為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問題就較複雜了。孔乙己除了因為“學而優則仕”而潛在地抱著一種“候補官僚”的身份,能讀書、抄書、認字識文,其它別無所長,也從未改變自己,這就是受了孔夫子“不器”的影響。但在孔乙己,是作為“君子”的好信條去遵照的,這就誤了他一生。孔乙己的社會,大約該算是“邦無道”的,對此要負一份責任,所以孔乙己並不可恥,而只是可悲可憐。如果他早生若干年,能由科舉而仕途,那就可能是有所作為的;或者如果他活在現代的社會,也可能以其一技之長而為社會所用。可惜他正好處在那樣一個時段,又僵化了自己,魯迅很為他悲哀。
4,孔己己要教酒店小夥計寫“茴”字,還要教他“回”的四樣寫法,為的是替小夥計著想,將來寫賬時要用,但小夥計不感興趣,很令他惋惜。這個情節也很感人。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還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誨人不倦”。孔乙己要教小夥計識字寫字,事情雖小,真誠體現的就是孔夫子的這種胸懷和要求。同樣,一味抱著這種胸懷來律己,也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的,比如,在戰國或關似於戰國的情況下,就要同時具有另一種頭腦和態度才好。而孔乙己當時,丁舉人之類的“君子”,就並沒有這樣對待孔乙己。據說如今有的教師不但在學校辛苦,還在家裡開家教,這大約也談不上“君子成人之美”或“誨人不倦”。
5,孔乙己是這樣貧窮,卻是一個快樂的人:見到小夥計,就要教他識字;吃到茴香豆,就給旁邊的小孩子吃,一人一顆,見到豆子不多了,還說什麼“多乎哉,不多也”。他的快樂也影響了酒店內外的人,“使人快活”。這也有淵源,《論語》最讚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的貧而樂,不是盲目的,而是因為胸有大志。可惜到了孔乙己身上,只是惹人取笑。
以上略說了孔乙己的某些表現,本該算是優秀品德的反映,所以他才給讀者以一個窮困的君子人的大體印象。另一面,我們要說到孔乙己身上不好的表現,就是有人請他抄書,他好喝懶做,最後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都失蹤。那請他抄書的,自然也是讀書人,並且是在那時有了出息的讀書人。他最後“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也是起於請他抄書,後來故態復萌,這丁舉人就饒他不得,打斷了他的腿。這方面,對照一下聖人教誨,丁舉人固然不及格,孔乙己也是不及格的。孔子說過,“非禮勿動”,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過人要反思自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抽象地看,這些話都對,但從丁舉人到孔乙己都沒做到,可見真正做到不容易。那麼我們在努力照著孔子教導去做的同時,還要防著別人做不到,才算是全面,不至於在別人非禮而動,或將己所不欲施於我們時,我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