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影響,裴子野從小就對史學極感興趣,三十歲左右,就將沈約寫的史書《宋書》刪撰為《宋略》二十卷。此書一出來,立即博得朝野上下一致讚賞,連和裴子野打過筆墨官司的沈約本人,見後也自嘆不如。除《宋略》外,裴子野還有《眾僧傳》、《續裴氏家傳》、《方國使圖》等著作行世。可惜這些著作都已亡佚,未能流傳下來。
裴子野雖然是以史學和文學成就聞名於世,但他一生所擔任的公職,絕大多數卻是秘書官職。他宦海生涯三十多年,其間只到諸暨任過很短一段時間的縣令,其餘所擔任的參軍、錄事參軍、記室參軍、左常侍、尚書比部郎、中書通事舍人、中書侍郎等,都是秘書官職。當然,裴子野的仕途並不平坦,剛開始擔任公職的十幾年內,宦海沉浮,幾起幾落,得意時少,失意時多。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幾年,由於受到梁武帝的賞識和器重,他才得以充分顯示和發揮自己的才幹和作用。
才華初露,無不歎服
裴子野被任命為中書通事舍人,成為皇帝的高階秘書,是吏部尚書徐勉直接向皇帝推薦的。在此之前,尚書僕射範雲、中書郎、國子博士範縝,也都推薦過他,範縝甚至提出將自己的職務讓給他。由於裴子野官位低,資歷淺,用人部門都沒有同意。梁武帝對裴子野的名聲雖然早有所聞,這次經徐勉推薦,也說得上是破格任用了他,但在使用上,起初卻不怎麼放手。後來由於裴子野在工作中顯露了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才幹,博得梁武帝高度賞識和器重,梁武帝才對裴子野刮目相看並予以重用。
有兩件事給梁武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第一件事是裴子野擔任中書通事舍人掌中書詔誥後,西北邊界外有兩個叫白題和滑國的小國派使者到梁朝來進貢,由於和這兩個國家好幾代都沒有交往了,朝廷裡無人知道這兩個國家的來歷,甚至連是否有這兩個國家都不清楚。裴子野卻引經據典道:〃漢穎陰侯斬胡白題將一人。服虔注云:〃白題,胡名也〃。又漢定遠侯擊虜,八滑從之,此其後乎?〃其博識如此,眾人無不歎服。梁武帝於是命令裴子野撰寫《方國使圖》,對鄰小國家廣述懷來之盛,〃自要服至於海表,凡二十國〃。
第二件事是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武帝發動北伐戰爭,進攻北朝的魏國,要裴子野起草一份伐魏的檄文。他援筆而就,很快完成了任務。為慎重起見,梁武帝又把尚書僕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臚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等人叫到壽光殿來,要他們認真斟酌修改這篇文稿。這些人既是朝廷大臣,又是公認的文書大手筆,他們看後,竟沒有一個不說寫得好的。這樣,梁武帝自然放了心。他久久地注視著裴子野,深情地說:〃看你的樣子是這樣贏弱,文章卻寫得如此雄壯。〃接著,他又吩咐裴子野,趕快再去寫一封信給北魏的宰相元叉,以曉喻大義。這時已是深夜,裴子野說天亮就可交稿。但還未動手,五更鼓聲就已敲響了。而梁武帝這時又派人來催說:〃趕快把稿子送去!〃裴子野於是操起筆,黎明時就寫好了。梁武帝讀後,深為歎服。
←虹←橋書←吧←。
第36節: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從此,朝廷所有的符檄檔案,都由裴子野起草。
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說到裴子野學識的淵博,不能不再帶上一筆。裴子野是一個著名的文人學者,因此同他交遊的人,也多半是些學界名流。文人相輕本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然而當時那些博覽群書,仕途比裴子野得意得多的學界名流如劉之遴、劉顯、殷芸、阮孝緒、顧協、韋稜、張纘、肖勱等人,對裴子野卻極其推崇和歎服。他們在一起討論古籍時,每遇意見不合,〃鹹折中於子野〃,也就是以子野的意見為判定是非的標準。裴子野博識的程度,由此可想而知了。
裴子野受到時人的推崇,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他文思敏捷,起草文書,倚馬可待,一揮而就。還有他那簡練樸實的文風,也是人們推崇的一個原因。南北朝時盛行駢文體,這種文體偏於形式,堆砌詞藻,空尚浮泛,不切實際,過分講究對仗和聲律,表面上看十分華麗,讀起來也琅琅上口,但很不實用。時人隨波逐流,文風敗濁。裴子野卻不然,他作《雕蟲論》,對文章的注重藻飾,表示極大的不滿,主張作品應做到〃勸美懲惡〃、〃止乎禮義〃;對繁文要〃刪撮事要〃。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對《宋書》刪繁就簡,壓縮成二十卷的《宋略》,是他實踐中的一個大膽的嘗試。後來他成為皇帝的秘書,起草公文也是直陳政事,不尚麗靡之詞,摒棄形式主義。他寫的公文雖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