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國及印度市場的佔領;美國擔心它在亞洲的利益,不但包括與中國的貿易還涉及新佔有的菲律賓群島。然而,亞洲人深受日本鼓舞,把它視為亞洲人也可能打敗西方殖民者的明證,甚至因日本的強大而損失慘重的中國也在日本的經歷中看到了希望,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橫渡北太平洋前往日本大學學習。
在亞洲,惟一懷疑日本的卻在其國內。與俄國的戰爭使剛剛起步的日本經濟很難承受。這樣做值得嗎?其他強國會怎麼看日本的勝利?日本人發現西方世界不願平等對待他們。某主要政治家向一位德國朋友忿忿地抱怨,“當然,我們錯就錯在是黃面板。如果我們和你們一樣白,整個世界都會因我們阻止俄國擴張而欣喜若狂。”
日本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弱點:資源極其匱乏。如果其他國家切斷原材料及市場怎麼辦?民族主義者的辦法是效法其他強國,建立帝國。人們談論日本肩負著領導亞洲的歷史責任。中國是個難以抗拒的誘惑,它最後一個王朝已經奄奄一息,整個國家因猖獗的腐敗、地方主義及賊黨而四分五裂。1911年,夭折的革命使國家更加混亂。而中國擁有許多日本需要的東西:從原材料到市場。而朝鮮邊上的滿洲里地廣人稀,這對從1885年到1920年間人口增長了45%的日本來說非常重要,日本領導人擔心人口過剩會引發社會混亂甚至革命。惟一的障礙就是其他強國,他們在中國劃了一條線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日本和種族平等(3)
民族主義者的夢想使自由主義者如西園寺非常擔憂。他說:“我一點也不擔心人民缺乏愛國熱情,相反我很害怕熱情過度將導致的後果。”他主要是個國際主義者,堅信穩定的國際環境將保證日本和其他國家一同和平地繁榮發展。如果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傷害了與其他強國的友好關係,就必須停止。一戰的爆發使討論更加激烈。
日本人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這場衝突,用一位老政治家的話說,“就像隔岸觀火”。起初,其政府不知如何是好。絕不參與?支援同盟國(許多日本軍官都是在德國培訓的,因此非常仰慕其軍事實力)?支援協約國(從與英國聯絡密切的海軍的角度看)?內閣的討論大體以實用為主,主要圍繞日本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結果。最後,討論決定支援協約國。政府宣戰時說:“日本必須抓住千年一遇的機會以獲得其在亞洲的權益。”日本選擇了一種低風險推進這些利益的方式——進攻德國。德國在中國的山東半島擁有租界並擁有北太平洋的一些小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以及馬里亞納群島——但沒有防禦手段。該運動於1914年11月結束。
戰爭其他方面同樣對日本有利,不但為製造商帶來訂單,也減少了許多競爭。日本商船的型號擴大為原來的兩倍,對英美的出口翻了一番,對中國的翻了兩番,對俄國的增長為原來的六倍。1918年,澳大利亞的休斯警告鮑爾弗,勤勉的日本人在向世界各地擴散,“我們必須像他們那樣努力工作,否則,就得像我的祖先那樣從富饒的平原退居到崎嶇貧瘠的山區”。而且英美不只擔心經濟威脅;日本海軍比1914年更強大了;陸軍也在向中國和俄國西伯利亞擴張。
日本人擔心強國的仇恨。戰爭期間,老政治家山形記錄說:“採取措施制止白人建立反對黃種人的聯盟非常重要。”1917年,日本總參謀部說不可能派兵去歐洲作戰。戰爭結束時,日本還需要軍隊抵抗與西方人在中國的競爭。戰爭結束前夕,日本某雜誌採訪一些領導人,問日本應該從戰爭中得到什麼,其回答顯示他們對日本的國際地位以及英美在亞洲的企圖非常悲觀。對白人反日聯盟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戰後,連負責可靠的西方領導人都說總有一天要攤牌。1917年,在提交給戰爭內閣的備忘錄中,鮑爾弗評論說,萬一日本進攻,英國幾乎一定要援助美國。日本面臨著一個困難的選擇(到20世紀30年代更明顯),是究竟信任白人與他們一起加強國際秩序還是全憑自己?
政府還得照顧民意,他們要求補償攻打德國的損失,日本僅在中國就損失2000人及5000萬日元。統治日本的精英們開始害怕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意見。戰爭的利益並沒有均衡到社會各階層,人們憎惡發戰爭財的新富。俄國革命使人們看到可能的後果;1918年中期,因大米價格而引發的暴動導致政府垮臺。
新政府決心堅決擁護日本的收穫,但希望不要驚動其他強國。被派往巴黎的日本代表團有三個明確目標:國聯盟約中加入有關種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