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世間最乾淨的就是水,它能洗盡世間不潔之物;最潔淨的還有火,它能燒去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連同不乾淨的也就一起帶走了。可是,這兩種事物是互相牴觸的,它們是相生相剋,不能相容的。但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可以將世間一切不潔淨之物徹底清除乾淨。
這則文字啟示我們,任何敵對的事物,也有統一的一面,求同存異,實為法寶;水是自然清淨之物,火是至烈之物,但是兩者根據自身不同的特點將汙穢去除,任其輝煌卑賤,終歸大化,沒有絲毫差異。人也是一樣的,再壞的人也可以從他的身上找到優點,再好的人也有缺點。我們要看到的只是它們的統一。
貌有醜而可觀者
【原文】
貌有醜而可觀者,有雖不醜而不足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極可厭者。此未易與淺人道也。
【原評】
陳康疇曰:相馬於牝牡驪黃之外者,得之矣。
李若金曰:究竟可觀者,必有奇怪處;可愛者,必無大不通。
梅雪坪曰:雖通而可厭,便可謂之不通。
【譯文】
相貌雖然醜陋但是很耐看,有雖然不醜陋的但是很不奈看;文章雖然有文字欠缺通順,可是有價值看,有些文章雖然文辭很好,但是看了之後卻會讓人心生厭煩。其中的道理不是膚淺的人所能理解的。
【評析】
人作為一種高階動物,除了有自然生理等外表的東西之外,更有內在的精神文化的內涵,二者比較起來,內涵和精神的東西更為重要。
所謂“貌醜而可觀”,是指精神、氣質、性格、內涵所產生的一種魅力。這種魅力是內在的,是人們學不來的,於是長時間的交往,就會發現這是在美貌之外更有吸引力的一些東西。而“雖不醜而不足觀”,即謂缺乏氣質,性格方面的醜陋,如行屍走肉;或本性很壞,這些都遠不是美貌所能彌補的了的,所以看了之後往往會令人生畏。
文章也如之。有的雖語言有欠順暢,但是發自真情實感、有真見地,內容豐富實在,讀起來使人能有所得。而有的文章,寫的花團錦簇,妙筆生花,但內容空洞,語言矯揉造作,只是在作無病呻吟,純屬是在宣揚文字 ;的華麗,讀過之後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作者說雖通而極可厭。道理是這樣的,但是又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於是作者最後寫“此未易與淺人道也。”
遊玩山水
【原文】
 ;遊玩山水,亦復有緣。苟機緣未至,則雖近在數十里之內,亦無暇到也。
【原評】
張南村曰:予晤心齋時,詢其曾遊黃山否。心齋對以“未遊”,當是機緣未至耳。
陸雲士曰:餘慕心齋者十年。今戊寅之冬,始得一面。身到黃山恨其晚,而正未晚也。
【譯文】
遊山玩水,也是有某種機緣。假使機緣不到的話,雖然近在十里之內,也是沒有機會到達那裡的。
【評析】
佛教講因緣、緣分。於是我們就總會提到緣分,我們在解釋一些事情無法實現的時候總是會說因緣未到。但是什麼是確切的因緣呢?因緣即條件或起因。世間的事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因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無時不有,也無處不在。如男女結成夫婦,是因緣;如果不相信因緣,那麼世界上那麼多的人為什麼不是和別人結成夫妻呢!父母、兄妹,朋友等這些關係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緣。
社會也基於各種因緣而生。不獨人與人,人與物,如遊覽山水,參觀名勝古蹟,如果沒有因緣的存在,即是在十里之內也可能到達不了那兒。
因緣固然是存在的,但是過分強調因緣,便陷入神秘主義的泥淖。所以要我們看問題不要一味的沉浸在因緣主義的迷坑,而要客觀的看待事物。
'34'十四
貧而無諂
【原文】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古人之所賢也;貧而無驕,富而無諂,今人之所少也。足以知世風之降矣。
【原評】
許耒庵曰:戰國時已有“貧賤驕人”之說矣。
張竹坡曰:有一人一時而對此諂、對彼驕者,更難!
【譯文】
貧賤而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驕傲,這時古人所崇尚的賢德;貧賤但是不驕傲,富貴卻不阿諛奉承,是今人中少有的。由此可見世風的日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