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面使我比較感興趣。第一,他的眼光和角度是帶有今人的明顯特徵的。他歷史敘述的出發點不是歷史,而是現實。他並不是從歷史出發來寫歷史,而是從他自己對社會、對今天的歷史程序的感受出發來寫歷史的。有的時候他在講歷史,在評價歷史人物,但是我感覺他實際上談的是今天的事,今天的人物,這是特別鮮明的特點。

另外,敘述的方式也很重要。張宏傑的書看著很親切,很好讀,這是因為他把一些很流行、很時尚的表述全都用在歷史的寫作當中了。這樣的詞,專門搞歷史的人可能不會這麼來寫,不這麼說話。而張宏傑很瞭解現代人的心態和語言,所以他很容易把自己作品和讀者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這也是他在歷史寫作上很有優勢的地方。

但對於現在新的大眾史學的寫作,我有一點疑問。張宏傑的寫作風格雖然偏重於寫細節,偏重於寫人性的方面,但他同樣需要很多的史料作為支撐。一旦史料不夠準確翔實,讀者就會感覺到作品立論的基礎並不是很牢靠。

比如寫楊廣。楊廣帶兵把陳滅了以後,有的史書上記載,他要和張麗華髮生關係,但是張宏傑是不相信這條的,他又找到了另外的一個記錄,表明其實張麗華被殺,不是楊廣的一個大臣為了挽救楊廣而下的命令,而是楊廣自己下的命令。實際上,作者提供這麼兩條歷史上的記錄,並不能證明楊廣在這個時候是不好色的。你沒有其他的材料可以證明,你手裡的材料很是相對比較少,所以你下的結論會給讀者們產生一種誤解,不清楚到底應該信誰的。

我們在寫歷史的時候,特別像現在這種大眾史學的寫作,可能文學性特別多,那麼文學性應該控制在什麼程度?有沒有一個標準,或者有沒有一個度?這是一個問題。當然,這在中國的歷史書寫當中可能是一個老問題了,比如說像《左傳》、《史記》,裡面都有鮮明的虛構成分,都帶有特別嚴重的文學色彩。但是,我們的作品畢竟是打著一種歷史的招牌出現的,讀者們希望我們提供的歷史是真實的。如果想象的成分多了,就會影響讀者對於作品的認知度。

從張宏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史學的寫作具備很多優勢,但寫作者對於歷史的思考,必須注意歷史的複雜性,否則就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頗。

txt小說上傳分享

包明德:呼喚有價值的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包明德

“皇帝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戲說乾隆》開始,一直熱到現在。各種關於皇帝的影視、圖書作品,使老百姓對於皇帝話題一直津津樂道。但在這些有關皇帝的文藝創作當中,有很多是十分令人生厭的,因為有的寫皇帝,完全寫的是帝王后宮的陰謀,男人們怎麼弄權,怎麼耍陰謀,女人們怎麼爭寵,怎麼吃醋;或者寫皇權、皇威多麼的燦爛,等等。這些對於中國歷史其實是一種歪曲,對於世道人心也產生一些誤導。

在古代,歷史都是由少數人寫的,是由帝王將相利用文人寫的。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老百姓並不瞭解歷史。歷史寫的是真,是假?是對?是錯?大家都不清楚。

我看了張宏傑的作品以後,我鮮明確切地感到張宏傑是在重新地解讀歷史,他不是想顛覆歷史,他也不想解構歷史,他想重新解讀歷史。的確,歷史是由不同的碎片來構成的。這些歷史的碎片有的沒被挖掘出來,有的沒被發現;有的是被固定化了,被凝固化了。而我更多地感覺到張宏傑是在努力地發覺那些沒被開掘的碎片,或者是開掘以後,從認識的視野、角度,努力地尋找新的視角。他力求用一種流動的眼光把鮮活的歷史資訊和文學氣息帶給廣大的讀者。

比如隋煬帝,雖然後來變得驕奢淫逸,但是他還有他的貢獻,有他的特點,有他輝煌的一面。因為張宏傑的重新解讀,就把有些被人忽略的豐富性又開掘出來了,也就是說,張宏傑寫皇帝、寫歷史時偏重於精神,偏重於人性,偏重於人的性格和心理。正是這一點使我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另外一方面,張宏傑作品的文學魅力和品位,也體現在他能用了一種很通俗、很激情的方式,把歷史展現給讀者,展現給大家。他對歷史人物激情的敘述和準確精當的描述,對於讀者來說充滿了吸引力和感召力。而用一些通俗的方式把這些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展現出來,這也是我們當前時代和歷史的訴求。

在張宏傑筆下,無論楊廣還是王莽,在青少年時期都是很優秀、很有追求的。王莽雖然出身皇族,但因為父親死得早,他孤兒寡母,淪落到一個很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