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希望。至於武功,他自認為還是可以和列祖列宗,甚至歷史上的所有皇帝比一比的。他希望歷史能因為這一戰刻下他的名字。
正德十三年新年剛過,朱厚照凱旋迴京,一路上躊躇滿志。這場戰爭一定讓那些瞧不起他的文臣們大跌眼鏡,也一定大大出乎普通百姓的意料。他認為,這次勝利應該能夠洗刷掉他身上一半“荒唐無道”的罪名,向全國人民證明他有能力為人民帶來福祉。在回朝的路上,他釋出指示,要所有朝臣都穿上“曳撒大帽鸞帶服色”。為此,他命令禮部頭一天發給每位迎駕官員大紅苧絲、羅紗各一批,按品級發給彩繡,一品為鬥牛,二品為飛魚,三品為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以便官員們裁製。這種服裝長可拖地,頭上是寬沿彩帽,還要紮上長長的鸞帶,穿上之後整個迎駕隊伍五顏六色,顯得熱鬧非凡。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正德:不願做皇帝的人(14)
正月初六日黃昏,皇帝大駕到達北京。皇帝身穿鎧甲,頭戴銀盔,腰佩寶劍,騎乘在一匹棗紅大馬上,威風凜凜,神采飛揚。群臣匍匐道左,高呼萬歲。大學士楊廷和代表大臣們進酒一杯,表示祝賀。皇帝一飲而盡,對楊廷和高聲說道:“朕在榆河曾親斬虜首一級!”楊廷和趕緊叩頭,讚揚道:“皇上聖武無比,臣民備感欣幸!”朱厚照聞言大笑,催馬穿過人群,回到內宮。
每個人都看得出,皇帝心情十分好。一直懶於出席各種祭祀儀式的他還沒有充分休息,就精神抖擻地出席並主持了南郊祭天大典。在典禮上,他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耐心,必恭必敬,行禮如儀。也許這是頭一次,在這個面對上天的場合,他感覺自己對得住皇帝的身份。緊接著,皇帝在奉天門下舉辦了一場“展覽會”,陳列了他在戰場上繳獲的蒙軍兵器,盔甲及大車等物,命群臣參觀。
皇帝簡直是在炫耀了,就像小學生到處顯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優”的作業本。表面上放浪形骸對什麼都滿不在乎的他實際上對自己的名聲還是非常在乎的。然而,滿朝文臣們表面上稱賀不絕,內心裡卻不以為然。京中普遍流傳著一種論調,說皇帝此次取勝,完全是因為運氣好,連日的大風沙讓蒙古兵睜不開眼睛,所以才無奈退去。還說,皇帝在這次戰爭中單身衝入敵陣,差一點做了蒙古兵的俘虜,只是身邊的衛士冒死相救,才逃了回來。如果不是運氣這樣好,大明朝已經又重演了一次“土木之變”,國家早就陷入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像對皇帝的昏聵深信不疑一樣,文臣們對蒙古騎兵的強悍也抱著根深蒂固的迷信。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朱厚照有本事打敗成祖皇帝都無法打敗的蒙古人。在他們看來,這場僥倖勝利的戰爭是完全不應該也完全沒有必要打的,除了勞民傷財之外沒有任何益處。
更為離奇的說法是,這場大戰,蒙古軍才死了十六人!所以這場戰爭很難說是一場勝利,事實上更接近一次失敗。事實上,後來明代正史的敘述居然也採信了這種傳聞。據後來明朝官方記載說,這次應州之役,蒙古兵僅死十六人,而明軍死傷巨大。並且說戰鬥中“乘輿幾陷”。從常識判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應州之戰的幾次戰役前後進行了五天,雙方投入兵力約十一萬,其中繡女村與澗子村之役都相當激烈,形成多次反覆,包圍與反包圍貫穿始終,陣線並不很清楚,這都是正史所承認的。而在這樣大規模的戰役中蒙古方竟然只死十六人,明軍的死傷數字卻是蒙古人的幾十上百倍,那又如何解釋蒙古人不是乘勝追擊而是迅速撤退呢?
朱厚照完全不知道官員中流傳的這些說法,更預料不到他的戰績會這樣載入歷史。為了酬謝百官們的稱賀,他在奉天殿大宴群臣,遍賜群臣銀牌:一品官銀牌重二十兩,二三品者十兩,上面都刻“慶功”二字;四、五品官及都給事中五兩,左右給事中四兩,給事中三兩,上面都刻“賞功”二字。這是正德朝臣頭一次得到皇帝賜物封賞。大部分當然都欣然接受,然而,卻有一些耿介之士,不給皇帝面子。兵科都給事中汪玄錫、貴州道御史李閏等共同上書,不肯受賜,他們說,前日皇帝親征之役,蒙古騎兵殺擄人民眾多,我軍也損兵折將,得失相較,實在稱不上什麼大不了的勝利。希望以後皇帝不要再這樣草率親征,而是要“充擴天理,遏絕人慾,深居九重,恭默思道”(《明武宗實錄》)……
朱厚照像往常一樣,把這樣的奏摺留中不發,然而卻大為掃興。與此同時,那些負責探聽市井輿論的太監也不斷向他彙報,說百姓們都相信官員的說法,認為皇帝此次其實是打了個大敗仗,只不過留了條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