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了,如果吳王真的安分守己,太宗也不會說出如此重話了。李治以先帝少子身份繼承皇位,大把人自負自己英明神武更有資格主宰天下,吳王因太宗曾親口表示過立儲意向,更居司空高位,無形中成為反對力量的代表,所謂“地親望重,中外所向”,即是指此。這樣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身為當權者的長孫無忌自然要將其除掉,以“絕眾望”,安天下。吳王既因長孫無忌的反對而奪嫡夢破,復遭陷害橫死,怨憤之情可想而知,臨死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據說李治曾以荊王吳王為他的叔父和兄弟,希望能免其一死,但為臣下勸阻,不得不殺(“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其實此二人均為他皇位的實際威脅者,犯事處死李治未必不暗爽在心間,而他希望寬宥的理由也十分牽強,既以親戚身份為二王求情,那麼置高陽、巴陵二公主於何地?以我心裡陰暗的揣測,倒像是為求仁君之名而諉過於臣下,頗有作態之嫌。
如果說長孫無忌對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