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報復是很厲害的。這反映了權威形象是如何透過製造神話和虛構故事來對人們的行為起到控制作用的,因為這些神話和故事都能對人們的忸怩和恐懼起作用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 擺脫無意義的負罪感(4)
(2)把忸怩同恐懼混合起來能產生對行為約束的環境。漢謨拉比的策略包括把普遍盛行的信仰加到上帝的身上,然後聲稱上帝授權法律的執行。這樣就加大了對其恐懼的程度,由此誘導人們順從,從而漢謨拉比可以維持好社會秩序。
(3)人們是會受到暗示影響的,這樣就穩固了社會契約的關係。一旦神聖的報應觀念進入日常的商業並進行擴充套件,人們就會傾向於進一步強化它。這些“忠實的信徒”會迫使他人順從這種信仰和準則。成年人會塑造孩子們的行為,用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使他同化,使他們趨於順從。但是上帝權力的幻覺必須透過儀式的形式得到維持,透過公眾的懲罰而鞏固,只有這樣才能堅持下去。
社會的不幸
當人們對認同有誇大的需要的時候,可能體現了忸怩情緒的加強和對自信心的破壞。那些由於得不到認同而感到強烈恐懼的人會把自己約束起來,成為社會的犧牲品。他們常常會把自己社交的自信心掩蓋起來,當他們:
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負面的社會傷害上,並且據此進行了更多的預期。
期望會被拒絕。
沉迷於不適當的感情中。
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曾有過在社交中進行了不適當行為的經歷。
堅持一種不現實的控制或保證的需要。
由於摩擦的原因而對人或社會環境感到恐懼。
為了避免這種感覺,一些人用自問的形式獲得虛假的安全感,比如:“我應當這樣說(做)嗎?”“他或她或他們是否喜歡我,是否會認為我具有吸引力、聰明、機智……”這種內在的自我對白反映了自我意識,但在這種自我隱藏中含有對社會的焦慮。
當你認為一個微小的不認同都是對你的控告,那說明你正走向過分謹慎的邊緣,並且會增加你所擔心的事情的可能。這種想*導致對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方面,他們擔心不被認同、被排斥和中傷;另一方面,因為他們這種極端的社會敏感,個人發展的機會會受到限制,同時他們會把自己引入害怕被排斥和中傷的感覺之中。他們由於有一種病態的被社會認同的思想方式而太注重外界對自己的反應、神經過敏,以及會有在情感約束的壓迫下的自我想象。例如,這些想法包括語言表達不清、社交能力差、沒有吸引力或者負罪感。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許多人從童年時代向成年時代轉變的時候,由於感覺遲鈍而一下子引發神經過敏。然而這種神經過敏會在其今後的生活中一直持續下去。
社會的不幸包括感覺到被壓抑或者害怕承擔社交風險,因為人們會預感自己有被排斥、困窘、羞愧、恥辱和負罪的感覺。有趣的是他們僅對某些特定的場合產生這種反應。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的時候,會從緊張中解脫出來,感覺到心情愉快。
羞愧和抱怨
心理學家妮塔·勒特韋克和約瑟夫·費拉里把羞恥劃歸為有社會因素在內的自我意識的情感,認為它是圍繞自我感覺作出負面的評價。
羞愧感是我們生理特性的根源。從沒有語言開始直到語言的形成,這種語言是對自我文化期望的明顯模仿。當羞愧與語言聯絡在一起,詞語就具有了激發情緒的能力。我們在孩童時候就聽到過讓人感到羞愧的責備人的陳詞濫調,如:“你真不害臊”、“看看你都做了些什麼”、“壞小子”、“壞女孩”、“你這是怎麼了?”、“你太懶了”、“難道你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嗎?”、“你真丟人”、“你怎麼能這麼對我呢?”、“真淘氣”。這些帶有批評意味的負面言論成了神經敏感人的導火索。在進行了相當多的社會訓練之後,人們常常把這些東西固化為個人所有的內在感覺,並把這些自我批評的語言施加在自己身上。
第六章 擺脫無意義的負罪感(5)
忸怩發生在像中國這樣有著保守文化的傳統家庭中,人們會努力做到遵從傳統不讓他們的集體或者祖先為之蒙羞。在傳統的伊朗家庭中,父母會由於他們自己孩子的行為所帶來的羞恥而負責。如果其中一個兒子破產了,那麼他父親有義務為他去還債。這就是為什麼保守的文化會傾向於集體的文化:集體中的每一個人會同時感受到指責與羞恥。像在美國這樣突出個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