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五十三章 半步

這張圖紙上畫了什麼?竟然讓安德魯和加里這兩位cto,都不顧形象的站起身來?

簡單的圖示內容,表現出來的意思也很簡單。一個代表宏基站的大鐵塔將訊號傳輸到遠處,然而山體或者建築物擋住了訊號的傳輸,在反斜面或者陰影裡,訊號變得若有若無。

這時候,一個衛星鍋就架設在山頭上,將宏基站的訊號經過放大之後輻射到反斜面去。或者是同樣的一個衛星鍋架設在樓頂上,然後再吧放大後的訊號傳輸到室內去。

這個圖示很簡單,表達的含義也很淺顯和清晰——但這種直放站技術是在2004年以後才成熟的。過去的直放站技術,哦,也不能叫過去,因為1997年的直放站也還是新鮮事物。新出現的直放站技術是比較粗糙的,裝置體積大,功率比較低、覆蓋面積小、通話質量不清晰……

現在的直放站,還只是基站組網情況下的一些補充而已,遠沒有以後直放站作為三種基站之一的牛氣。

當然,泛星公司的技術也不可能這麼容易就超越了時代。但在室內直放站的設計上,卻引入了2004年才成熟的一種設計,就是室內增益天線。

手機剛剛普及的時候,很多地方是會有訊號死角的。比如地下停車場,比如說電梯,或者兩棟高樓之間的衚衕,甚至是在高層中多個強度相近訊號互相干擾,都能讓人們的手機莫名其妙的就接收不到訊號。

可是進入21世紀之後,人們會逐漸發現原來的死角變得越來越少。停車場有訊號了,電梯被覆蓋了。更別說露天的衚衕了。至於說高層,那就更沒有可能出現訊號干擾了。

這是什麼原因?難道偉大的中國移動偵查到了所有訊號死角,然後為這些死角都設立了基站嗎?當然不可能。

城市中類似的死角千千萬,想全覆蓋何嘗困難。但室內增益天線這種小東西的出現,卻解決了室內訊號覆蓋的大問題。

一個室內增益天線不過百來塊錢。卻可以為一層樓提供全覆蓋的無死角訊號廣播。為什麼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就是室內增益天線和放大宏基站訊號的直放站聯合作用的。

過去必須要增加基站以及直放站數量和功率才能做到的事情,有了這種技術之後只要增加可謂“廉價”的增益天線就可以了。由此一項節省的費用,就已經相當可觀。

而室內增益天線的原理也非常簡單,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而已,捅破了之後沒有什麼神奇的。安德魯和加里看到圖示。很容易就理解了這裡面的思路。這東西做出來不難,只是大家室外基站全覆蓋都沒完成多久,實在是暫時還沒注意到這上面來而已。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泛星公司不過是先走一步而已。而這先走一步。獲得的優勢也就足夠大了。

而另一項分散式基站的示意圖也非常簡單,原本放在一起的基站裝置被分拆了兩部分。一部分叫做rru,另一部分叫做bbu。

用中文來說,這兩個英文縮寫的意思,就是遠端射頻單元和基帶處理單元。不論宏基站還是微基站,組成結構都是這倆。只不過宏基站的rru是大鐵塔,而微基站的rru或許只是一根鐵桿或者大樹。

傳統的基站,其射頻單元和基帶處理單元都是做在了一起的。基站的基帶處理單元裝置。小的有一個櫃子,大的也許就要一間配空調的單獨物業。一般來說,都是和射頻單元距離很近。或者乾脆就是一體的。

加里所說全荷蘭需要兩萬多個微基站,指的就是這種“相對”小型的基站了。

而在泛星公司的圖紙上,微基站卻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圖上“天線”和“電腦”被分開設定,天線可以在建築物的頂層,可以在路旁的燈杆上,可以在任何需要它出現的地方。而電腦則被統一放在了城市中心機房裡。無數條線路從這個機房連線到“天線”上去。

這個設定看似是畫蛇添足,甚至是降低了裝置運轉效率。增加了工程建設成本。畢竟要從射頻單元連線到中心機房,怎麼連線?難道不需要鋪設線路嗎?這筆工程開支。難道不是多出來的純成本?

這個事情如果發生在1997年的中國,那就絕對是沒錯的。如果中移動的官僚們要推這樣的技術,多半是要被罵的狗血淋頭。

但放在1997年的荷蘭,那就太有吸引力了!

無他,減少了裝置佔用物業的數量啊!原本兩萬多個基站,也就是說承建方要去談判兩萬多次,和這些業主溝通租用或者購買他們的物業。荷蘭人也不多高尚,真當沒有釘子戶?整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