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即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實相般若故有諸佛及諸菩薩。此根本般若,離言說,絕文字,超分別,如經中謂: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即親證諸法實相。此時此境,為一切文字言說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無可說。唯無分別智乃名般若,既無可說,何以復有此經耶?則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實文字本非文字,唯因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而人等眾生未能證之,即未得實相般若。若諸佛菩薩對於一切有情,無有方便以開導教化,則雖自證諸法實相而不能利益眾生。依此為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設方便的言說,即從親證得的法中,假設語言文字,使眾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說法。佛弟子中多聞而記憶力強者,如阿難陀輩,結集佛語而記錄之,故有經、律、論三藏流傳於後世。故實相般若離絕語言文字,但從實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觀照般若:觀照者,觀察覺照之義。蓋經典乃佛所說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顧理雖明,不離名字,未達無分別的親證,故欲從文字般若而達實相般若。其間有功用者,即觀照般若。是學佛之人,非僅限於三藏佛典研究到透徹明白,融會貫通便已,又須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如本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即系將近而身心、遠而世界,觀察覺照,決定明瞭自他一切萬法如幻如化,當體皆空。若能依經中道理,以為思想知識之標準,起心動念,常有觀照,勤為心理之訓練,則曏者之分別執著煩惱串習,可以改變,可以伏除,終可引生實相般若,而與諸佛菩薩的般若完全一致,是為觀照般若。

譬之渡河,實相般若為一切眾生求渡達之處所;文字般若為諸佛菩薩方便佈施之船筏;而觀照般若則為借船求渡之眾生撐篙持舵的功力。是以依經解義,縱許博通三藏,若不身體力行,猶如空玩舟筏,不思行駛,終無渡達之日。其欲由解理而獲親證實相,亦猶是矣。且諸佛菩薩乃吾人之引導者,吾人對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獲得親證實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薩:究竟證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覺達到耳。

波羅蜜多,華譯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圓滿成功而言。如前渡河之喻,則動身處為此岸,欲達處為彼岸,渡河事竣為到彼岸,乃得稱為“波羅蜜多”。故內典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波羅蜜多,乃至無量無數波羅蜜多,皆以諸事圓滿成功為義。由是般若波羅蜜多一語,應有當注意之三點:

一、修行成功至於究竟圓滿,如佛菩薩成就親證諸法實相之徹底智慧,始得謂之般若波羅蜜多。其體性,唯是佛之真實徹底智慧,所有世間一切智慧,不能親證諸法實相,故非般若;非徹底圓滿,故更非波羅蜜多。

二、文字如船,觀照如在船上之駕駛努力。若證實相,則文字、觀照皆無所用,所謂到岸不需船,亦無須撐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為中流之事。故文字、觀照二者,雖稱般若而未為波羅蜜多,惟實相般若,乃為般若波羅蜜多。但就有能達到實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則觀照般若,亦得方便稱為般若波羅蜜多。 。。

太虛大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3)

三、諸法實相,初地以上菩薩,即能親證而得實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謂之般若波羅蜜多,如本經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第以菩薩普度未圓,差別智未滿,功德未熟,故須以實相般若為根本,以修萬行而圓萬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終以成就佛果為波羅蜜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學則為心之研究,則心固為存在之一種事。但以不見不聞,其義含混,故較其餘事物難言,難以為研究之物件,依內典說明略有四種:

一、肉團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臟,乃肉體中機關之一,屬於生理性的心。

二、緣慮心。乃感觸或觀察物件而覺知或思慮者,即近人所謂心理現象之心。

三、集起心。謂集聚諸法種子,遇緣生起現行的心。如雲: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種子,滋生草木。故凡見聞經驗之事,時無久暫,遇緣重現,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

緣慮心與集起心,雖為物質上所無,而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滅無常。

四、真實心。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真實性也。佛典所謂唯識、唯心,原就緣慮心或集起心以言;謂可從緣慮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總攝諸法種子而現起諸法。故諸